電影訊息
黑街法則--Brooklyn Rules

布鲁克林规则/布鲁克林规则

6.3 / 5,830人    99分鐘

導演: 麥可寇倫特
編劇: Terence Winter
演員: 亞歷鮑德溫 小佛萊迪普林茲 史考特肯恩 米娜蘇瓦利 傑瑞費拉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大今| 珍愛生命,遠離豆瓣

2009-02-02 10:10:00

這是我近來看過的最棒的片子


中文片名
布魯克林規則

原片名
布魯克林 Rules

更多外文片名
Nailed Right In.....(USA) (working title)

影片類型
劇情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演職員表

導演
麥可·柯蘭特 Michael Corrente

編劇
特倫斯·溫特 Terence Winter

演員
亞歷克·鮑德溫 Alec Baldwin
小弗雷迪·普林茲 Freddie Prinze Jr.
米娜·蘇瓦麗 Mena Suvari
斯科特·凱恩 Scott Caan
傑瑞 Ferrara
莫尼卡·凱娜 Monica Keena
Robert Turano .....Mr. Canzoneri
Ursula Abbott .....Angela
Paulo Araujo .....Young Michael
Chris Caldovino
Karla Cavalli .....Flirty Girl

製作人
Julie Bertrand .....associate producer
史蒂夫n Bowman .....executive producer
麥可·柯蘭特 Michael Corrente .....producer


【生活在布魯克林的「三人幫」】

《布魯克林規則》中所講述的故事,對於曾三次贏得艾美獎的編劇特倫斯·溫特(Terence Winter)來說,代表著對過去時光的一個回憶:「我知道作為一名編劇,『用真實的筆墨記錄下你所知道的』--是一件非常關鍵的品質,但是非常慚愧的是,我開始這份工作的時候,是以一種違背這個原則的方式起步的,通過幾部針對性、時效性非常強,我認為一定能夠找到買家的劇本,慢慢穩定了我在好萊塢編劇界的地位,其中包括那種搭幫結夥、胡攪蠻纏的動作電影,也有影迷們最喜歡看的喜劇片,可是卻沒有一部是我真正想製作的故事……哦,我曾經想寫過一個本子,出幹什麼目的已經不記得了,但在寫到30頁左右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創作熱情沒了,於是,這個本子也被無限期地擱置了下來。」 直到1999年,整個過程都開始於溫特的一個無意義的嘗試,他當時只是簡單地記錄下一個自己經歷過的場景,大至就是講述他和兩位好友聚在一起,天馬行空地胡說八道--劇本中的鮑比和卡麥,就是以溫特一生的朋友鮑比·坎祖納瑞以及克里斯·卡多威諾為原型創作出來的:「我們是在一個街區一起玩到大的,值得一說的是,卡多威諾現在已經成為一名演員了,他也有份出演影片,飾演黑道老大凱撒身邊的一個忠實的小嘍嘍。」

特倫斯·溫特對於相似的場景實在是太熟悉了,只要閉上眼睛,就會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在他眼前閃過。所以溫特描述整個過程時一點都不像是在創作一個故事,倒更像是在編一本「回憶錄」。溫特通過一種意識流的形式繼續擴大著這部份內容,他只是讓這三個角色不斷地說話、爭論,然後不禮貌地打斷對方的談話……慢慢的,能夠帶來戲劇性的衝突自己出現了,而一個故事也就這麼逐漸成形了:「當我意識到自己是在創作一個劇本時,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了,然後我開始寫故事的大綱,最後就變成了這部《布魯克林規則》。」

三位主要角色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百分之百精確的:特倫斯·溫特從學校畢業之後,就曾在一家熟食店裡打過工--和影片中麥可的經歷如出一轍,然後他不幹了,去了城裡的大學,為的是能夠過上更好的日子。至於現實生活中的鮑比·坎祖納瑞,不知道出幹什麼原因,他的名字和劇本中的一樣,則是這個世界上最和氣、最善良的人……而卡麥在現實生活中的真身,想當然就是克里斯·卡多威諾了,一個總是因為自己的髮型感到苦惱的陽光男孩。溫特表示:「當然,故事的核心部份--黑幫與犯罪,是虛構的,雖然我們這幾個朋友真的是在布魯克林長大的,也與一些混黑幫的人打過交道,但是說實話,我從沒看到他們中任何一個人的耳朵被割掉過。」

【艱難的拍攝過程】

當劇本完成之後,特倫斯·溫特賦予給它的初始名字是《緊追不捨》(Nailed Right In)……直到一年後的2000年9月,才有一家名叫「左撇子」的電影製作公司買下了劇本的版權,於是製片人理察·B·劉易斯(Richard B.Lewis)就開始著手為影片尋找必要的資金以及合適的導演、演員人選。最初,像桑福德·布克斯泰沃(Sanford Bookstaver)和喬·舒馬赫(Joel Schumacher)這樣的名字都曾出現在導演名單上,後來這兩個名字就被格里芬·鄧恩(Griffin Dunne)替換掉了。而鄧恩的到來,還引來了之前曾在《巫師闖情關》(Practical Magic)中合作過的兩位選角導演阿曼達·曼基·詹森(Amanda Mackey Johnson)和凱茜·桑德瑞奇·蓋爾福德(Cathy Sandrich Gelfond),然而,他們對於三位重要的角色麥可、卡麥和鮑比所給出的演員名單似乎都不合電影公司的意,因為這裡始終沒有一位重量級的電影明星來吸引海外市場的注意,所以影片的拍攝資金也就遲遲無法落實,連帶影響著開機的時間也是一拖再拖。

到了2003年夏天的時候,整個劇本的運作仍然處在膠著不前的靜止狀態,因為在演員和導演到位之前,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投資。製片人理察·B·劉易斯靠關係找來了麥可·柯蘭特(Michael Corrente),將他拉入伙,成為影片的另一位製片人,而柯蘭特恰巧剛剛完成了一部影片的製片工作,正在尋找新的素材……其實柯蘭特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合適的劇本,既可以讓他當製片,同時還能提起他當導演的興趣,畢竟自從執導的上一部作品《叱吒足壇》(A shot At Glory)以來,他已經有七年的時間未曾做過導演了。雖然事隔三年,格里芬·鄧恩仍然表示願意繼續為影片當導演,但是劉易斯卻認為柯蘭特更適合執導這種類型的片子,畢竟他的大螢幕導演處女作《聯邦山》(Federal Hill)就是相似的感覺和類型,影片也講述了一個與友情有關的故事,與溫特創作的這個劇本大同小異。柯蘭特自己也表示非常喜歡這個故事,答應幫忙一起尋找資金,但是礙於鄧恩,他並沒有同意劉易斯關於導演方面的提議,還是鄧恩在知道了柯蘭特的想法之後,主動優雅地讓出了導演的位子。

麥可·柯蘭特是那種想到就做、雷厲風行的人,他馬上聯繫特倫斯·溫特,而這個時候的溫特正好在為HBO的電視劇《黑道家族》(The Sopranos)連續第五年編寫劇本……很快,故事中黑道的大哥大凱撒的人選就確定了,由亞歷克·鮑德溫來演繹,正好就是電影公司口中能夠打開海外市場的明星級演員。然後,柯蘭特和溫特根據以前留下的演員候補名單,開始尋找足夠擔起表演職責的演員人選,他們最先讓小弗雷迪·普林茲來試鏡,溫特一眼就相中了他,覺得由普林茲來飾演自己在大螢幕上的「分身」麥可,再合適不過了;而斯科特·坎(Scott Caan)隨後也加入了劇組,他本人非常喜歡屬於衝動型的卡麥,當時斯科特·坎剛剛完成在《碧海追蹤》(Into the Blue)中的拍攝工作,他對「卡麥」的執著,最終感動了柯蘭特,將這個角色放心地交給了他;至於三位好友中的最後一位,則落在了本身也是在布魯克林土生土長的傑里·弗羅拉(傑瑞 Ferrara)身上,所以不難猜測他為什麼是鮑比這個角色的最佳人選了--弗羅拉在HBO的另一部劇集《明星夥伴》(Entourage)中也有過非常出色的表現。至於影片中惟一一個比較重要的女性角色埃倫,則被柯蘭特「內定」的米娜·蘇瓦麗(Mena Suvari)全權接手了。

當演員悉數到位之後,資金也隨之而來,三位來自於布魯克林的男孩的傳奇故事,終於對登上大螢幕做好了妥善的準備。2004年10月4日,影片在布魯克林開拍了--距離這個劇本第一次被電影公司選中,已經時隔超過4年的時間了。為了保證故事本身的地方特色,拍攝期間,劇組幾乎從未離開過布魯克林區,拍攝週期為29天。值得一提的是,拍攝的間隙又出了一些岔子,因為一位投資商的中途退出,影片再次遭遇到前期曾掙扎過無數次的困難,麥可·柯蘭特表示:「對於一部獨立影片的製作過程來說,投資人的撤資很可能會使其胎死腹中,然而正像這部影片中所體現出來精神一樣--『只要有意願,就會有出路』。在2004年11月20日,所有的拍攝工作結束不久,我們又重新找到了資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