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誘.惑--Doubt

虐童疑云/诱·惑(台)/圣诉(港)

7.5 / 136,037人    104分鐘

導演: 約翰派屈克史丹力
編劇: 約翰派屈克史丹力
演員: 梅莉史翠普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美亞當斯 薇拉戴維絲 Carrie Pres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何塞

2009-02-08 01:45:43

《虐童疑雲》:其實,我也有疑惑啊!


1964年,馬德裡的一間修道院,伊格納西奧和恩里克在足球場上驚鴻一瞥,內心的情愫在黑暗的戲院中慢慢滋生,然而兩個男孩之間的「友誼」卻遭到校長莫羅神父揭發。為了讓恩里克不被逐出學校,伊格納西奧向莫羅神父奉上了自己無邪的童貞······這是阿莫多瓦《不良教育》的開頭,影片根據阿莫多瓦本人童年遭神父性侵犯的真實事件改編,帶有強烈的自傳體色彩。此片著重強調了童年時期的不幸經歷對於成年後心理的影響,同時藉助這樣一個故事撕下了教會虛偽的面具。

同樣在1964年,同樣是在一個天主教學校里,只不過故事發生在大西洋彼岸的紐約布朗克斯,長久以來,這個天主教學校都一直秉承保守與嚴格的校風,但這一切都因為弗林神父的到來而漸漸有所改觀。但弗林神父卻對學校裡的唯一的一名黑人學生情有獨鐘,而年輕的修女都將這些看在了眼裡,並將她所看到的告訴了校長阿洛伊修斯,於是阿洛伊修斯修女開始了一場關於真相的大猜想,並想藉此把弗林神父逐出學校。

電影《虐童疑雲》是一部探討道德倫理、宗教權威以及疑惑信仰的影片,當然影片的重點不在於神父是否「孌童」和怎樣「孌童」這些膚淺的表象上,而在於通過這樣一個「孌童」的懷疑去探討道德倫常。個人認為《虐童疑雲》這樣一個中文譯名更多的是形式大於內容,因為影片的本質不是在於這個「虐」字,而在於那個「疑」,而這個譯名多少衝淡了懷疑的意味而多了些許吸引眼球的因素。神父到底有沒有侵犯黑人小孩?在這樣一個大的「懷疑」中衍生出影片的主人公更多的懷疑。

通常我們會怎麼樣去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們內心中所掌控這樣的判斷機制的標準又是什麼?從何而來?我想很多人在判斷時也未必會去想這些問題,即便去想也未必能弄明白。平常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老鼠是壞的動物,貓捉老鼠,因此貓是好的動物,同理我們可以推出小偷是壞人,而警察抓小偷,所以警察就是好人,然而事情真的有那麼簡單嗎?就比如說我問你你是好人還是壞人,似乎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電影《虐童疑雲》多少有點這個問你是好人還是壞人問題的味道,弗林神父慈愛和藹,性格開朗,給死氣沉沉的天主教學校帶來了自由的風氣,他更是對受同伴排擠的黑人學生關愛有加,但是你能說他是好人嗎?從影片中的種種暗示我們早已經得知這個表面慈愛的神父絕對是一個衣冠禽獸,影片沒有明確地否定神父,但同時也沒有肯定他,因為他即便如何慈愛如何悲憫天下,都無法證明白我的高尚;阿洛伊修斯校長從一開始好像就被刻意地置於了道德的反面,她獨斷專行,在教學管理上缺乏人性關懷,並且用卑鄙的手段去妄加定奪別人的罪惡,然而她做錯了什麼?影片所呈現給我們的一切都顯得曖昧不清,而這一寫使得整個「孌童」事件成為一團疑雲。正是因為這樣的曖昧不清,使得道德的裁決一不小心就成為暴力的工具。影片著重在於doubt,關於doubt,電影中有兩段特別的提示,一個就是開始不久神父關於Doubt的佈道,另一個就是影片結尾處校長的哭訴,這兩處,為電影做了很好的註腳。

1963年,馬丁·路德·金晉見了甘迺迪總統,要求通過新的民權法,給黑人以平等的權利;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德克薩斯之行中遇刺身亡;1964年,金博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同年美國議會立法通過《民權法》,在《民權法》中提及了黑人的選舉權、就業權和公共領域等方面的權力,但有人認為這個法案實際上是將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從「字面上」變成了「實際上」的種族隔離。並且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還伴隨著學生、婦女、民權等等運動的興起,舊的信仰被打破,人們普遍感到迷茫,相互之間缺乏信任,社會信仰確實,白人與有色人種之間衝突不斷。《虐童疑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一個舊信仰風雨飄搖,而新信仰尚未形成的真空期。

在了解了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後,再去看看影片的人物就能明顯感覺到道德天平的失衡。阿洛伊修斯校長像徵著傳統、保守,對於學校的管教甚嚴,她不滿孩子們用原子筆寫字,認為這樣會導致制筆業的衰亡,她更是看不慣神父對孩子的偏袒,他喝茶要放三顆糖等等,所以在她的眼裡,只要一切有悖於她的那一套「行為準則」的都是不被允許的,或者說是她所不能容忍的,而這一切還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這樣一個蠻狠專橫的老太婆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還要一口咬定別人有罪,所以無論如何在我們看來她都是一個反面角色,再加上弗林神父在佈道時那句含沙射影的「不要用正義的名義隨意詆毀別人的愛心」的告誡更是將女校長推上了被眾人否定的地步。但是她這樣做到底錯了嗎?她對於制筆業衰亡的感嘆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的絮絮叨叨而已,回想自己上學時老師還硬性規定鉛筆不能用自動的,鋼筆墨水只能用藍黑的等等。阿洛伊修斯校長對於年老逐漸喪失視力的老修女的關心,對於年輕修女生病哥哥的問候等等都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不善表露但實際是有有愛心的女人。而弗林神父代表著現代,他給嚴謹的學校帶來了變革,他關愛學生,尤其是對於受人排擠的黑人學生的關愛更是使得觀眾會認為這是一個正面角色,然而那樁孌童案使得這個人變得撲朔迷離起來,但是從影片所反映的資訊來看,對於弗林神父孌童的事情,黑人小男孩顯然不是被強迫的,而且男孩的母親即便是在知道了此事的情況下縱容神父,她的理由是這個世界上出了神父關心她的孩子之外就沒人關心了,在家常被父親毆打,在學校里被同學起伏,在社會上他什麼也不是,所以神父對於黑人男孩的「特別關愛」反而得到了當事人和其母的認可,實則罪惡的一樁猥褻事在那樣的環境中竟然變成了一個善舉,所以我們也很難將慈愛的神父和禽獸這個詞聯繫起來。

年輕的修女可以看成是觀眾在影片中的思維,她的所思所想代表著觀眾的觀點,在一個實善表惡的修女和一個實惡表善的神父的角力中搖擺不定,於是懷疑產生了,是對於自我信仰的否定?她一方面看不慣女校長的專橫妄猜,另一方面始終游離於神父是否真正孌童一事,道德的天平在她身上失衡了。她難道認為阿洛伊修斯是可惡的?顯然很難,因為修女不是出於私利去認定神父的罪行,她之所以認定神父「有罪」,竟然是出於神聖的信仰,是為了維護「神」之下的榮耀,但修女所謂遵循上帝之「美德」異變成扼殺他人愛心的暴力。

孰是孰非?其實,我也有疑惑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