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甜蜜蜜--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

甜蜜蜜/Comrades:AlmostaLoveStory

8.1 / 7,880人    Canada:118分鐘 | Taiwan:116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岸西
演員: 黎明 張曼玉 曾志偉 張同祖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狐禪

2009-02-16 20:39:13

【影評】憂傷的甜蜜蜜


1995年5月8日的紐約街頭,唐人街某個街道的拐角處的小店裡電視機正播放著剛剛逝去的鄧麗君的採訪片段,李翹靜靜的站在櫥窗裡面看著若有所思。櫥窗外黎小軍的背影匆匆掠過,卻又慢慢的轉過身來看著電視裡面鄧麗君甜蜜的笑容。兩人暮然回首,四目相對,《甜蜜蜜》的歌聲響起,兩個人心有神會的泛著淚花的笑容的背後,訴說了人間多少的情感交錯、跌宕起伏。
那一刻,我被深深的感染,眼眶裡盈滿了淚花。當兩個人一次又一次的在街頭擦肩而過的時候,不得不感嘆於命運的無常和捉弄。於千萬人之中,我能感覺你的存在,可我卻沒有辦法找到你。於熙熙攘攘的街頭裡人頭攢動,我能看到你白色襯衫飛揚的衣角,能看到那輛單車晃悠悠的車輪,可我就是沒法與你相遇。竟與今日的不經意,卻能看到久違的身影,那該是一種如何的人生大悲大喜。
當電影的尾聲,時光倒退到了1985年的香港,在人頭攢動的地鐵里,穿著藏青色中山裝的黎小軍和李翹兩個人背靠背的睡著了。車子停下來,乘客走出去。李翹向左,黎小軍向右。那時,兩個人互不相識,卻有一根命運的之弦悄然的把他們兩個安排在了一起。1995年的紐約街頭,兩人再度相逢,恍如隔世。有時候,你不得不感嘆於命運的無情和捉弄,等你辛苦的走了一圈之後,你才會發現,你又回到了那個點,起點即終點,命運猶畫圈。
在《甜蜜蜜》里,黎小軍和李翹的愛情並不是主幹線,甚至到最後我竟然沒法判斷他們之間那種情感的交織到底是不是稱之為愛情,移民和香港人無根意識形態才是電影的大背景。黎小軍是從內地無錫來到香港打拼的,李翹也是,只不過她是從一江之隔的廣州過來,帶有粵語的背景而已。而香港多數人都是類似他們的背景,都是湧入到這個東方之珠來淘金的一族,都是無根之輩。每一個進入香港打拼的人都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和簡單的理想而來,在改革之初物質誘惑之下,那樣的理想非常的單純。譬如李翹,她無非想賺錢回老家去做房子,為父母掙得面子,黎小軍無非是在香港擁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把內地的戀人小婷接過來過自己想要的日子。亦如李翹說「只要你肯吃苦,在香港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就是香港草根文化的宣言,是香港移民文化的骨髓。真是這樣簡單的理念讓無數人湧入香港,讓無數來自農村的草根湧入城市。從某種程度上說,當今社會無數從農村湧入城市打工的人們和當年湧入香港打拼的李翹和黎小軍是沒有本質的區別,譬如正在碼字的我,譬如正在閱讀博文的你,這也正是本片在經過多年之後仍舊能夠打動人心的根本所在。
在這樣無根意識形態之下的黎小軍和李翹無意間在麥當勞的認識為今後兩個人波折的情感經歷打下了伏筆,正是相同的背景和懷揣單純的夢想,讓兩個異鄉的年青人很快的走到了一起。正所謂,相遇是偶然的,相愛確實必然的。你甚至無法判斷,黎小軍和李翹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存在?難道只是一種異鄉的孤獨感和背景相同的感召讓兩個人走到了一起嗎?如果沒有愛情,那為何後來黎小軍卻又和自己單純理想的小婷分手,而千里迢迢的去了美國?他去美國到底是創業還是尋找李翹?而被移民局遣散途中的李翹看到黎小軍騎著單車的背影,又為何不顧一切的奔跑過去確認?如果有愛情,為何李翹卻又和豹哥一道離去,卻將在岸邊等待的黎小軍棄之於大雨滂沱的彼岸而不顧?如此諸多的細節讓人唏噓,或許有時候愛情真的是讓你無法說得清楚的一種最為複雜的人類情感,說得頭頭是道的那已經不是愛情了。
李翹對黎小軍說「你來香港不是為了我,我來香港也不是為了你。」,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之極。是的,哪怕他們在香港的相遇所碰撞出的火花,以及兩個人在一起同病相憐的打拼遭遇和互相生死與共的扶持幫助,都不足以說明是為了對方。他們出來的目的非常的單純,他們的理想也是如此的單純,一如當年義無反顧走出家門的你我一樣。所以,當黎小軍和李翹實現了自己單純的理想之後,他們才覺得失落感是如此的沉重,孤獨感是如此的刻骨銘心。他們才發現,到後來理想輸給了愛情,在愛的背景之下,理想如此不堪一擊了。
只是我們過於固執了,總是把自己的目的和理想強加到別人的頭上,動之云云「因為,我才,如此」這般,把自己的卑劣和用心叵測用虛假的奉獻包裝起來呈現給對方,讓對方感動之餘在背負自己給的壓力,於是扭曲和虛假無可避免,到最後讓人慘不忍睹。
本片猶如張愛玲的小說一般,給人一種蒼涼唏噓之感。在物質和精神的交織當中,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但人類頑強的韌性和虛偽的表達糾纏,卻又一次次的所謂迷途而返,執著於自己創造的物質遠遠不及精神帶來的最大愉悅。在鄧麗君甜美的歌聲當中,感情被渲染得一塌糊塗,讓人時時有觸動鼻翼的衝動。
或許這不是張曼玉最好的電影,但卻是黎明最好的電影,是陳可辛最好的電影,是香港最好的電影之一。在香港糜爛電影的腐蝕之下,在靠刀光劍影和拳打腳踢營造的螢幕里,竟然還能看到文化氣質如此昭昭的電影,真是我們的福氣,香港人的福氣了。木訥的黎明非常適合黎小軍這個角色,話語不多的背後折射了一個無根文化的外地移民的孤獨,內斂而儒雅的氣質襯託了黎明乾淨通透的形象。於十年之後再看當年的黎明,竟然發現他是如此的乾淨,在單車速度里飛揚的白襯衫的衣角讓人恍惚於通透的明亮來。而素以演技著稱的張大美人每一次塑造的角色都是如此的出色,讓人感嘆張曼玉生來就是為了這些角色而準備的。我一直決絕的認為,張曼玉是華人演員里最性感的女演員,性感是她演技的精湛和變化的精巧。在《甜蜜蜜》里給我打動最多的是張曼玉的眼神和黎明的背影,張曼玉盈眶透明的眼神給人一種渲染的入侵,讓人很難抗拒。而黎明的背影則更多的給人一種寂寥的沉默,兩個人相得益彰的激發讓李翹和黎小軍的角色深刻生動,仿似偶爾看到了某個時刻內心真實的自我。
曾志偉的「豹哥」則是我看到的最為敦厚忠實的黑幫老大的形象,以致於他最後在美國紐約街頭被那些個地痞給掠奪槍殺的場面看來,都是如此讓人無奈。黑幫也是當地文化的表象之一,在我們簡單的用二元對立的觀點給予他們否定之前,我們似乎忘記了他們的本質和我們一樣,都是人,都是為了生活打拼的人。豹哥的出鏡不多,對話不多,但每次總是給人帶來印象深刻。只是,當我們帶著有色眼鏡去看這些人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虛幻的場景,迷幻的假像也迷失了你我。然而給我們帶來的感動卻不僅僅只是主角,電影當中黎小軍的那個姑姑,那個乾瘦枯槁的女人長年的躺在藤椅上,面對斑駁的牆壁上掛著的那個英俊男人的相貌,常常陷入一種錯位的幻想。當年的一場午餐讓一個人一輩子跌落於回憶當中,在泛黃的照片裡流失於青春的消失,這又是怎樣的一種代價?可竟於她卻一點都不後悔,她頑強的保留了當年的餐具藉此緬懷曾今的愛情。她卻又如此的通透,她說「他去了之後再也沒有回來,還是不回來的好,倘若他回來看到現在她枯槁的樣子,卻又是如何的失望?還不如此蕩漾在回憶裡呢。」這般蒼涼的通透豈不是張愛玲的蠱惑嗎?令人想起了張愛玲對胡蘭成說「我就此萎謝了」一般,黎小軍的姑姑一輩子就此萎謝而去,讚嘆如花的年齡里充滿了無望的期待,卻又欺騙自己相信那些個期待,如何的悲傷。猶如午夜隔窗而入的如水月色一般,浸浸涼涼,從臂膀的荒涼一直達到內心。
這個陰暗週末的下午,因為流淌在《甜蜜蜜》裡的歌聲和那些感人橋段的宣洩,那些個淡淡的哀傷憂愁悲喜交加,都讓人心懷感動和錯亂。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