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二十四城記--24 City

二十四城记/24城记/二十四城故事

0 / 0人    112分鐘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翟永明
演員: 呂麗萍 陳沖 趙濤 陳建斌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費隱

2009-02-21 23:53:02

消逝的工人階級與成都的他者意象


昨晚終於看到了《24城記》。之前在成都的時候,這片就作為華潤的廣告,被鋪到了成都每一個角落。所以,我還不至於像很多朋友那樣「顧名思義」,以為這是一個關於24個城市的故事。不過,預先接受的資訊多少會讓受眾產生誤解。比如,在看片之前,我一直以為這片會講述拆遷中的矛盾衝突(現在想來自己真是naive,華潤花了那麼大的手筆,怎麼可能暴露房地產商最血腥的一面);又比如我一直認為這片是和成都有密切關係(賈樟柯在敗走坎城之後,曾經說過「我和成都都不需要金棕櫚獎來肯定」)。

很明顯,我錯了。

這是一部講述(或曰,記錄)工人勞動者的電影。這樣的工人勞動者群體,興起於1949年工人階級領導的共和國成立以後,而其衰亡則發端於1979年農村勞動力可以自由進城務工,經由現代化機械化的浪潮推動,終究於1990年代國有企業大規模的關停並轉之後淡出我們的視線。春節期間重溫姜昆的相聲《虎口脫險》,裡面提到「青工」一詞,怕也是白雲不復返了吧。

片中的講述顯然是沿著老中青三代人的時間順序來展開的。從何錫昆的師傅和呂麗萍飾演的大麗那一代老瀋陽工人開始,講述了420廠如何從東北基地經過大連、上海、武漢、重慶,最後在成都東郊落戶,紮根,建廠;而後侯麗君,以及陳沖和陳建斌飾演的角色,作為中年一代開始回憶1980年代420廠由盛轉衰,由軍工企業轉民用企業,乃至最後大量工人下崗的近況(下崗也僅僅是被簡單的一筆帶過);最後是趙剛,以及趙濤飾演的角色,作為青年一代,講述其對工人角色的失望、排斥。

中間穿插了大量420廠房和廠區的長鏡頭畫面,而最後廠房被拆除的畫面顯然是最具隱喻的。賈樟柯怎麼想我不清楚,在我自己看來,牆破屋陷的那一刻,就是一代有自己特色的工人階級的休止符。儘管成發集團還在,車間設備依舊,同樣是統治階級的農民工兄弟也依然在為第二共和國貢獻著青春和血汗。但是,1950年代以來由國家意識形態和經濟政策雙管齊下塑造的工人勞動者,已經在這個國家銷聲匿跡。現在的工人(包括所謂的白領)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早已是簡單的拿錢幹活,換言之,甘受「剝削」。約束工人和企業之間的關係,已經是白紙黑字載明的(或是紅唇白齒說好的)勞動合同,「主人翁精神」、「廠榮我興,廠衰我恥」已經被歸入可笑的宣傳口號。

可是,從1950-1990年代之間的(如果20年算一代的話,恐怕應該是前後三代)工人勞動者也可笑嗎?或者,他們年少離家,他們拋妻舍子,他們中年失業,他們老景淒涼(這些你都可以在電影中看到)……這一切的犧牲與奉獻,僅僅是作為後輩的我們「在24城替他們買一套房子」就足以理解和補償的嗎?如果不深刻地認識這一代工人階級所遭受的苦難和做出的貢獻,而僅僅將其歸納為「三線建設」或者「計劃經濟」之類的體制政策,那麼1949-1979年之間的歷史,就必然是殘缺的。

從這一意義看,儘管這部電影沒有反映征地拆遷的激烈矛盾,沒有描述下崗失業的現實苦難,但他塑造,不,記錄了一代已經消亡的工人階級的形象。這已經是了不起的貢獻!《學疑》、《小花》、《外面的世界》;溜旱冰,廠產汽水,雙燕牌冰箱;三線,打越南,留職停薪……這些或微觀或宏大的名詞,串聯在一起,本身已經構成了歷史。但在這部電影中,它們都只是載體,真正被記錄的,是作為勞動者和主人翁的工人階級!

如果繼續反省下去,憑藉麼我們就認定征地拆遷是最重要的呢,就理所應當被寫入呢?我們真的知道這一代工人階級關心的是什麼嗎?在某種思維定式之下,我們以為人都是經濟人,都是理性的,都是自利的,都是趨利避害的……而正是這樣的思維定式,徹底清除了這一代工人階級的形象。我們甚至可以為他們貼上「命苦」、「傻」的標籤,只是,這對他們來說,真的公平嗎?

很多人的評論中,都在感慨影片最後引用的那句「僅你消逝的一面,已經足以讓我榮耀一生」。可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中引用的多首詩句中,最切題的是改編自江河《玻璃工廠》的那句「如果工廠是一隻巨大的眼珠/勞動就是其中最黑的部份。」電影中沒有引完的後幾句是「它的白天在事物的核心閃耀……以黑暗方式收回光芒,然後奉獻」

好,回過來再說說那句「僅你消逝的一面,已經足以讓我榮耀一生」。不少人說這是在講成都,講成都消逝的420廠,以及其他東郊國營企業。而我以為,這部電影和成都沒有一點關係。正如陳建斌飾演的角色所說「420廠是一個獨立的社區」。這樣的廠區與132廠,125信箱等其他成都軍工企業並無區別,也可以在任何一個三線城市被複製,而完全沒有體現出成都一絲一毫的特徵。

作為一個成都人,我甚至敏感地認為這部片子裡面成都的形像是略顯反面的:對瀋陽來的工人師傅及其子女來說,成都永遠是異鄉,是姥姥姥爺永遠的牽掛;對上海來的學生來說,成都就更是落後偏僻的代名詞,而令其擁有無上的優越感;到了80後那裡,成都的形象也僅僅是「闊太太」和「有錢人」。片尾從電視塔上鳥瞰成都的鏡頭,無異是真實的,但卻沒有任何的美感,而是與全片風格一致的灰暗陰鬱。整個電影裡的成都,始終是一個他者,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成都像徵著這個國家,用一雙外部的眼睛瞪視著這個廠,這群人的國家。

最後,在四位職業演員中,我喜歡陳沖的表演;呂麗萍和陳建斌一般;趙濤,omg,我不得不說,你真的沒有一點點成都人的氣質,作為70年代初出生的你飾演的角色,也完全不像我認識的80後青年。而何錫昆、侯麗君、趙剛,以及其他被賈樟柯記錄的420廠的工人、幹部、子弟們,你們徹底打動了我。

作為一個成都人,我向你們致敬!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