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目标希特勒/华尔基利暗杀行动(港)/行动代号华尔奇丽雅(台)
導演: 布萊恩辛格2009-02-27 04:01:55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二戰題材我看得不多,掰著手指也不過三部——《珍珠港》、《鋼琴師》和這一部《刺殺希特勒》(在此允許我用這個名字而不用《行動目標希特勒》)。
女人天生對戰爭題材不敏感,原以為這種題材莫不是比裝備特效大場面,就是比誰死得精彩壯烈。這部片子夠「拽」——竟然每樣都沒佔到。突破常理,反而讓我有了看的慾望。
Valkyrie——「瓦爾基里行動」就是串聯這個故事的主線。百度一下,該片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湯姆·克魯斯在片中扮演德國陸軍上校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施陶芬貝格當時擔任柏林預備軍總長,是德國反抗力量中最有機會接近藏身於「狼穴」內(納粹指揮部)的希特勒的人。施陶芬貝格和一群德國高官策劃刺殺希特勒,從而結束戰爭、拯救德國,該計劃被命名為「瓦爾基里」(Valkyrie)。1944年7月,施陶芬貝格試圖通過藏炸彈的公文包殺死希特勒,結果隨後希特勒雖然也受了傷,卻幸運逃過一劫。刺殺計劃的相關人等皆被處死。」
本來考慮要不要把結局一併介紹,回頭一想,這樣的歷史題材根本沒太大懸念。唯一需要揪心的不過是片中那些面色緊張的主人公何時掐斷藏匿在公文包裡的雷管,何時被宣告行動失敗等等。作為一部美國片更是如此,追求感官的極致體驗才是好萊塢大片的王道。
可以說,很多人都是被這部影片的前二十分鐘一下子抓住了神經細胞。
一開始描寫湯姆·克魯斯扮演德國陸軍上校在軍營中的心理獨白,節奏緩緩,氣氛沉悶,以及納粹德國時期的神經質和緊張情緒,奠定了整個故事的基調和走敘事方向。
接下來轉入敵機突襲地面的情節。飛機毫無預兆地從畫面深處衝將過來,正面飛機特寫瞬時把人拉入戰爭現場。絕佳的角度與剪輯,俯拍、仰拍以及正面特寫不斷切換,你的身體彷彿就穿插於槍林彈雨中。如果有人在這時掐我一下,我肯定沒感覺;但子彈掃射向鏡頭的剎那,我覺得自己快完蛋了。敵機突然出現、正面衝向鏡頭貼地轟炸、狂沙漫天;主人公第一次倒地、踉蹌爬起、躲避、準備逃離、被一陣掃射後第二次倒地並昏迷可謂一氣呵成。我自認為這段是全劇最完美的一筆。
湯姆·克魯斯更是豁出去演:正面「接住了」飛機飛過後撲面而來的漫天黃沙,並且在負傷後那張帥臉和板扎的身體就這麼「砸」向地面。這個全身沾滿厚厚一層沙土的阿湯哥,讓我完全淪陷了……
希特勒的出場,是伴隨著飛機螺旋槳和發動機沉悶厚重的聲音。納粹軍官的軍裝令人印象深刻。血紅的領口,看得我不舒服到胸悶。
畫面一轉,湯姆·克魯斯致殘躺在醫院,胸悶散了,但多了一份哀愁。
自獨白到致殘,形成全劇完整的前奏。
概括起來,這段給人整個感覺小巧精緻。完全與好萊塢戰爭大片的風格背道而馳。但從全劇的中心——刺殺來說,這樣的處理感覺很合理。當然,這只是我比較理性的想法,作為熱愛《珍珠港》一類戰爭大片或看慣美國大片的人來說,能不能接受這種改變我就不敢肯定了。
接下來故事進入「瓦爾基里行動」的整個過程,除了還能從單線條的敘事方式中找出好萊塢的影子,剩下的就是一反常態的低調。德國人性格中就有一種低調,納粹統治下的人民不用說更是「低調」,而刺殺總統自然必須做的低調中的低調。但在我看來,劇中的暗調子總有些支離破碎,情節過快地推進並且有些跳躍,種種不太合理的劇情處理成為此劇的軟肋。比起《鋼琴師》差之甚遠,但比起《英雄》徹底把故事「打成殘片」又稍好一些。
走出影院,回味幾番,感覺其故事設定有個最大問題——納粹軍官推翻納粹帝國。儘管與「荊軻刺秦王」都是講述刺客想推翻暴政的故事,但荊軻和秦王好歹代表不同階層、不同「國籍」的社會對立面。而《刺殺希特勒》中,好像是塑造了一個好德國納粹軍官,這必定引起爭議——因為很多人會本能地抗拒。你細細回想一下,中國的歷史片、戰爭片中是否曾正面塑造過一個好日本士兵?
若給這部電影打分,以滿分100分為準,我給它打7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