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腦細胞:別鬧

2009-02-28 10:14:08

最後的時光


看了《帝國毀滅》。
去看的時候影片已開始了幾分鐘,安靜地坐下,立即就投入到了影片中去。作為一個女生,對於政治與戰爭題材的影片向來是避而遠之的。但這部影片是例外。在我看來,這是一部描寫人性的影片,是極少數的戰爭傑作。它絕對區分與那種頌揚殺戮光榮,善惡分明的所謂宏片巨構。

影片講述的是希特勒與柏林陷落,自殺身之前十來天的經歷。希特勒,似乎已經變成魔鬼的代名詞,而納粹更是駭人聽聞。那段歷史對於很多人來說,可怕到根本不敢回憶。而我們這些後輩人在讀這段歷史時,就像看好萊塢大片裡似的看到善與惡,最終正義戰勝邪惡,世界歸於和平。而這部影片,我不知道它有沒有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但我知道它刻畫了十分真實的人物。畢竟,希特勒也好,戈培爾也好,他們都是人,有七情六慾,有喜怒哀樂,絕非張牙舞爪的惡魔。他們有他們自己所謂的理想,雖然是十分荒謬,可怕的。為了這一理想,他們給全世界人民到來了深沉而無盡的災難,這自然是真實的歷史,但我們也不能盡情的醜化他們。即使再惡的人也有他人性的一面。這樣的人才是真實的。在這一點上,影片絕對是成功的。電影是一門藝術。我們不能和政治混為一談,當電影論為政治的宣傳工具是,它也就失去了其藝術性,最讓人動容的還是源於生活的東西。這部影片是立足於真實再現希特勒最後的日子。它的首尾均有首相的女秘書JUNGE的記錄片《盲點:希特勒最後的日子》的片段。而這部影片與這部記錄片詳加比較也基本上沒有出路,也可見這部影片的可看性。

在影片中,希特勒作為一個真實的「人」來記錄。他是素食者,喜愛動物,每次撫摸過愛犬都要洗手,他對女性的態度向來和藹可親。這是他的人性化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暴虐的狂人,他是柏林數百萬人民為草芥,堅持焦土抵抗,還說那是德國人民應的的命運,他始終自認日耳曼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對猶太人趕盡殺絕,認為只有聰明的人才有資格活在這個世界。這些都讓我們震粟。最後,他眾叛親離,把扭轉戰局的希望寄託一不切實際的幻覺。整部影片充滿了絕望無盡的氣氛。陰冷空洞的地堡,世界末日的冷酷異境,讓人罔顧現實走向破亡。而這些躺在地堡底下的人正在糜爛地享受著末日之前最後的一點歡愉。他們跳舞喝酒,窗外是紅軍的大炮轟鳴,窗內是世紀末的衣香鬢影。

在《帝國毀滅》中最讓我動容的是愛娃及其它幾位女性。JULIAN LIHLER 飾演的愛娃是整部灰暗影片中最亮的一點紅,每每出場都是驚艷。她無疑是美麗的,她也懂得如何生活,她有著其它女人少有的鎮定與勇氣。她可以率領堡中的眾男女跳舞狂歡,也可以乘著炮火間隙,走出地堡牽狗散步。而她與希特勒同生死的決絕,更讓我感動。她拒絕離開並當眾親吻希特勒,是她向絕望的他獻上的最後忠誠。希特勒有她同命運,死之前能娶到她,也算是福氣了。相對與愛娃的鮮活熱情,帝國宣傳部長夫人MAGDA則是柔情、高傲、冷酷與絕望。那段毒殺子女的場景,肯定令人印象深刻。毒死孩子們之後,MAGDE在門外無力蹲下,然後走到桌前坐下,開始玩起紙牌,它的眼中沒有淚水,面部沒有任何表情,然而那種大難將臨的神色絕對讓人忘不了。我始終不明白何以為了這種荒謬的信念,她會殘冷地犧牲自己可愛的兒女。而那位後來被稱為「最年輕的追隨者」的女秘書JUNGE也表現出了一個平凡人的成長覺悟。其間她也有過對希特勒的崇拜敬畏的感情,也有對生命即將結束的恐懼。最終她勇敢的逃了出去,而她與小男孩,最終騎著自行車離開則寓示了新時期的新生活的開始。似乎也暗示著德國新時代的來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