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啦啦
2009-03-01 09:32:34
《行動目標:希特勒》:一部欠缺深度的戰爭片
施陶芬貝格的炸彈本來是兩個,因為會議提前和身體殘缺,只能勉強裝一個;現場有個傢伙站在希特勒身邊,不小心踢倒了包,很不好意思,就挪到了另一側牢靠的地方;那時,希特勒駝背九十度看地圖,炸彈爆炸石頭桌子擋住了衝擊波,桌子那邊的四個人當場死掉,希特勒大受驚嚇,卻安然無恙。
對於施陶芬貝格的刺殺行動,文字的東西很少,即使狂迷二戰史,被深挖弘揚的也不多,表達的內容相當簡潔。因為,邪惡納粹人人皆可得而誅之,沒誰更願意去表達歷史長河中被永恆定格的德國軍人的某些驚人之舉,即使某些是正義的。但是,在刺殺之前,諾曼第登陸之前,納粹德國的軍人又有誰可能正義?
預備役部隊從演習到出擊,話務員因為震驚而哭泣,希特勒周邊老幾位的私密團隊,還有通訊處負責人關於「站隊」的恐懼定奪,影片在很大環節上還原了歷史,一如既往的見證了戰爭的悲哀和絕境中的人性。這些人等,其實不過是普通百姓,只是被希特勒洗腦過後,充斥熱血的常人而已。
導演布萊恩辛格和阿湯(這裡只能這樣說,這是被阿湯左右的電影)對於這段歷史驚鴻的表現形式選擇了驚悚片手法,很聰明很得體。在地球人都知道希特勒是戰敗自殺的背景下,什麼史詩、黑色、懸疑以及充斥奇思妙想的娛樂手段都白搭,只有這種一驚一乍式的推進才能喧賓奪主,佔領觀眾的注意力和觀影習慣。
好萊塢電影本不擅長展現真實歷史,抑或史詩,因為過多的還原歷史對好萊塢電影運作是一種致命打擊。更何況,阿湯哥自己的作品怎麼著也要包含足夠的娛樂成份。導演a很聰明,開篇北非戰場是「大兵」式二戰電影的縮微,中段的預謀是驚悚片所擅長營造緊張氛圍,而後段高潮處的政變部份,靈感完全借鑑德國人自製的《一個帝國的毀滅》的歷史還原。
從模式上看,此三者的結合有著好萊塢式的本能和討巧,可以造就一部可以入目的商業影片。只是可惜的是,中段存在著人物、歷史背景交代模糊的問題,諸多需要交待的細節一帶而過,很牽強。例如,施陶芬貝格的入圍雖不算唐突,只是突然冒出眾多的黨政軍要實在唐突。諸如某些影響力十足的政要都變成了符號,就算德國人自己看也不一定搞清脈絡。
影片精華部份當屬刺殺開始之後的歷史重現。涵蓋多面的表現手段穿插了諸多的人物細節,大到國家機器的運轉,小到老百姓的神情心態,有著電影化重現歷史的亦真亦假。八卦的說,相信在大企業常年工作的資深抑或領導們,經歷過換屆換帥站隊的人們,肯定會被z的政變重現所觸動。一想起N個老傢伙的猶豫和緊張,就想起篡權站隊派系什麼的而慼慼然。事實上,刺殺失敗後,將近七千人被黨衛軍逮捕槍斃。
也只有好萊塢電影可以這麼處理歷史一瞬,可以將真正歷史同娛樂模式糅合一起,缺憾當然是放棄了深度。這深度不是史匹柏的人文個體,也不是伊斯特伍德的自我批判,更不是斯通揭露的國家之殤,僅僅是一種現實存在的慣用模式而已,商業手段而已。直截了當、保持刺激、不痛不癢、好大喜功、蔚為壯觀、足夠賺錢,即可。
但有一點,只有好萊塢電影可能做到。那就是使本片成為迄今為止,展示德製軍裝相當完美、很專業的一部二戰電影。影片對此的確付出頗多,從下級軍官到將軍,諸多部門諸多兵種諸多種類的德式軍服襯著刻意渲染的軍人做派,很是養眼,堪稱萬花筒。阿湯數次穿衣,不僅要表現自己即使是殘疾人同樣帥氣的商業理念,同時也見證了當年德國人華貴高傲亦嚴謹的軍人風度。
阿湯自加入「什麼什麼」教之後,就不再只是演員那麼簡單職業了。那個教有科學二字,所以面對這次製片兼主演的身份,他自己說,施陶芬貝格長得那麼像自己,所以才動了拍攝的念頭(而這個題材並不討好當代觀眾),這好像是表象。片中施陶芬貝格的生存狀態和理念多少與現實中的阿湯哥有些合拍,都有著曲高和寡的非主流印象。可怕的是,還抱著要將非主流變成主流的決心。當然,我這是八卦想法,僅供娛樂。
正史說,施陶芬貝格的刺殺並不是完全正義的,他最終目的是想同盟軍議和,全力消滅蘇聯。而他刺殺的是希特勒,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於是,真正的歷史就出來了,因為刺殺萬惡之人而被記住,而自己的思想只是後人評定的某種傾向而已。這種規律是人性永恆,歷史學家會蓋棺定論,但不代表這個人的整體究竟如何真實。
事實證明,《行動目標希特勒》是製片人阿湯和導演布萊恩辛格共同製作的好萊塢商業大片,深度欠奉,只是講故事而已。好在這個故事講得還算得體,阿湯也魅力依舊,場面細節較為考究,一驚一乍的演練了史實的悲劇性,及格當屬沒問題。若論別的,還有些距離。若論深度,還是別難為阿湯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