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4 14:18:4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入殮師)比《福伯》的成功,估計最大不同,就是在某些地方,以明亮的色調釋化了死亡的沉重。
其實,僅從二者的海報上即能看出這種差異,《入殮師》以桃紅色,黑白對比的形式,為死亡抹上了一層莊重的亮色;而《福伯》則以血漬與冰冷的藍色調,勾兌了它的沉重感。
在不看劇情的情況下,聽電影原聲,恰似一次不帶地圖和指南針的叢林冒險,一不小心,就會迷失在音樂本身所帶來的直接感觸中,和劇情想要表達的意旨風馬牛不相及,更甚者會南轅北轍。
但我還是迫不及待的點開了《入殮師》的原聲音樂,這既是目前還無緣看到電影的無奈之舉,也是受久石讓的感召,畢竟,他的音樂配合宮崎駿的奇思異想,曾帶給我過無數的感動。
開頭的音樂《Shine Of Snow》(雪之光),以幾個空靈、跳脫的鋼琴音符進入之後,隨即就用低婉深沉的絃樂合奏勾勒出一片蒼涼廣闊,瑕想無邊的意境,對照劇情,樂隊的解散引發大提琴手對生活的感悟,契合得天衣無縫,同時又為之後他成為入殮師,與死亡近距離接觸埋下了伏筆。
《入殮師》的主要線索是對死亡的思考與愛情,而大提琴和鋼琴的音色,恰好能夠分別代言這兩大的主題。最令人叫絕的,莫過於對大提琴的安排,大提琴音樂貫穿整部影片,既符合電影主角的原身份本來就是一個大提琴手的安排,同時,大提琴的音色,更是烘托死亡莊重、肅穆、迷離氛圍的不二選擇。
《入殮師》的片名和主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香港黃精甫的電影《福伯》,但僅從音樂上聽來,原沒有《福伯》那麼壓抑、那麼灰暗,除了有限的幾首外,每一段曲子,都體現出豐富的層次感,深沉、明亮的元素,經常能同時交織於一段音樂之內。甚至某些篇章里還能聽出一些幽默的元素,對照劇情簡介一看,果然,《入殮師》會以一些較為荒誕的手法,來沖淡死亡本身的沉重感,主人公小林大悟要面對的死者中,竟然有人妖青年,滿身吻痕猝死的老爺爺……
《雪之光》在電影中重複了兩次,第一段在開頭,第二段片中,它的主題曲的意味不言而喻,透出對生命本身的禮讚。不知為何,其後段,總令我莫名的想到《鄉村騎士》音奏曲,莊嚴中透出的巨大激情,在夜更人靜的時候聽來,總令人不禁熱淚盈眶。同樣有此魔力的,還有這個原聲音樂中的第十四首,《Ave Maria》(《聖母頌》),同樣是大提琴的低音進入,充滿了濃郁的宗教感。
曾為《金剛》、《亂世佳人》、《卡薩布蘭卡》等經典電影配樂的大師級人物馬克斯·斯坦納曾說過,「配樂中最困難的事情是要知道音樂何時開始與何時終結。」香港電影原聲樂評人羅展鳳對此話的解讀是,這裡的開始,除了意指音樂本身的時間外,更涉及一個空間的問題,那就是電影中的影像。
而我的難題在於,只能憑藉一份劇情簡介來臆猜音樂的「開始與終結」,臆猜某一段音樂來音樂是為了烘托什麼氛圍,所以在聽到最後一首時,突如其來的快節奏音樂讓我詫異了一下,不過旋即明白:這一首節奏、旋律與整個專輯迥然大異的曲子,一定是配合字幕來用的吧。
PS:
話說回來,如果看了電影之後,再去聽原聲音樂,這個時候,劇情先入為主,很容易干擾你對音樂本身的進入,每次聽《羅拉快跑》裡的時針滴嗒聲時,總覺得奔跑的羅拉就在眼前喘息;而《假如愛有天意》的幾首音樂,無論如何,總讓人恍若置身於那場突如其來的雨中,在雨中,男女主角在煽情的奔跑、纏綿;《教父》裡的舞曲,無論如何,首先讓我想到的,永遠是第一部開頭時康妮的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