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宗黎

2009-03-07 23:02:56

於細小處看到的《黃金時代》


很早就知道了這部電影,當年看到的幾個DVD外包裝,都是印的一組演員的標準頭像,像是家庭紀念相簿似的,每個人都喜笑顏開,使我以為這是部講工業時代一個家庭的溫情故事,直到正式看過,才發現內容大相逕庭。主觀上,我說不上對它有多著迷(而且已厭倦了簡單發表諸如「喜歡」或「不喜歡」之類的話),但這確實是部好作品。

故事從二戰後三名復員軍人分別回家開始。小伙子霍默曾是學校的運動健將,戰爭中他失去了雙手,雖然裝上了機械假手,卻給自己、家人和未婚妻都帶來精神的痛楚。原銀行職員艾爾在重歸一家之主的位置後,也遭遇到諸多由不適應帶來的困擾。而原藥店僱員弗雷德則更糟,工作上不得不降職為學徒(戰爭損害了他的記憶力),戰前新婚不久的妻子也已搬離家中,常出入夜總會。

與戰時的《忠勇之家》(1942)、《自君別後》(1944)這類鼓舞士氣的光明電影已截然不同,全片充滿了悲劇的氣氛,手法也偏向於寫實,不再有刻意的溢美。

三位主人公里,我反而對看似平靜的艾爾一家的故事最有感觸。艾爾回到家時,迎接他的是一個溫暖的家庭:孩子們的驚喜、妻子的擁抱、剛準備好的晚餐。一雙兒女都已長大。但很快他便發現幾年的戰爭已讓他難以適應正常生活,他不再是過去優雅的紳士,與妻子的相處也似乎需要重建,更對剛成年的女兒所需的引導措手不及。這裡我特別感動於艾爾的妻子;她話語不多,不是一個喋喋不休的母親,舉手投足間卻處處透著堅強、明理和寬容。丈夫和弗雷德喝醉了酒,她同女兒一起開車載他們回家;丈夫言語變得粗俗,她並沒有一句指責,而是默默從旁提醒,這一點在艾爾演講時尤其明顯,能看到她不動聲色的外表下內心的忐忑,但她卻始終懷著一顆忍耐的心;在女兒的戀愛事情上,她的冷靜更令我頓生敬佩,佩吉告訴父母自己愛上了弗雷德,並且說自己能看出弗雷德的真實感覺:「I can see because I love him!」還說父母經歷的一切都是那麼完美,他們彼此相愛,在教堂結婚,然後度蜜月、生兒育女,他們沒有經歷過任何煩惱,所以他們不可能理解她與弗雷德之間的事。於是母親說:「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任何煩惱?(她望向丈夫)——多少次我告訴你我恨你,而且從心底里相信?多少次你說你對我感到厭倦,我們都感到筋疲力盡?多少次我們又重歸於好?……」多麼有智慧的母親!也許拿《聖經》「箴言」31章里所說的「賢妻」來套用會顯得教條,但是母親的堅強而平和,深深觸動了我的心。這些品性是經歷了多少風雨才造就成的?

另外的兩條線,弗雷德破碎的婚姻、以及霍默因殘疾而來的傷痛,都不是偶見的情節,但是霍默與未婚妻威爾瑪的故事仍撕扯著我的心;我想他們婚禮那一幕一定成為了經典片段罷。在牧師帶領的長長的誓詞之後,霍默用機械手替威爾瑪戴上戒指,「With this ring, I thee wed.」看這一幕時我眼眶濕潤;都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雖然霍默有的只是一雙機械手,但真正立約、永不改變的,卻是內心的真愛!

值得一提的是,演霍默的魯塞爾確實是位雙手殘疾的演員,當年他得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和一個特別榮譽獎,也是唯一因一個角色得到兩個獎項的演員。而他的第一任妻子(他們的婚姻一直持續到他妻子的去世),也正是他孩提時代的玩伴;難怪他的表演如此真實感人。人真的是因為內在的精神而成其為偉大的。

艾爾的女兒佩吉,就是《忠勇之家》裡演嘉遜兒媳婦的特蕾莎•萊特,相隔4年,這裡她成熟了許多,演技也進步很大,越長越漂亮了。

電影著力表達的是戰爭對個人與家庭造成的創傷;結尾的光明更提升了一種希望的情緒。不過影片的整體結構仍有稍嫌鬆散之處,這大概是寫實手法電影的一個通病罷。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