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肅
2009-03-09 09:31:17
假如人人都是希特勒.
《刺殺希特勒》:並非所有的德國人都是希特勒
在將近二十歲的時候,我懵懵懂懂地看完了《第三帝國的興亡》的上、中兩冊,由於缺乏結尾,我只能看到納粹帝國的「興盛」一面,加之作者威廉•夏伊勒筆法客觀冷靜,因此我對該書模糊的印象,是它成功的勾起了一個無知少年對強勢人物、鐵血秩序的盲目嚮往,乃至於崇拜……幸虧隨著年齡的增長,危險的價值觀枯萎於萌芽狀態,我開始同意歷史書的觀點:希特勒之死,是人類的新起點。
因此看電影《刺殺希特勒》就頗有些為我的歷史課「填空」的意味:既然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的自殺,已經成為青史標註的事件,那麼這場由德軍軍官史陶芬伯格策劃的刺殺行動,就註定要失敗,但關鍵是過程,過程會是怎麼樣的?這構成這部電影的懸念。
希特勒果然是好萊塢的救世主,就像蔣介石永遠是我國二流戰爭片的反面寶貝一樣,《刺殺希特勒》也不例外,電影一開始,克魯斯就用肯定的語氣認定希特勒「不僅是世界人民的敵人,更是德國人民的敵人」,在這種政治觀念、道德觀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我只好把我對電影的期望押寶在「刺殺」過程的獵奇上。
謝天謝地,「扣人心弦」的觀影訴求得到了滿足,通過對暗殺行動的細膩剖析,我還是陪著湯姆•克魯斯坐了一次有驚無險的過山車。特別是電影中他在希特勒面前放炸彈的前後,還真讓人捏了一把汗。
但是,當這個「提心弔膽的存款」被支付之後,電影就失去了它最可貴的東西。電影的結尾,也出乎意料的一頭栽進沉痛的深淵:陪隨著革命(換種立場的表述方式是陰謀)的失敗,永遠是屠殺與清洗,而在《刺殺希特勒》的結尾,更是放大了這一悲劇場面,血腥而恐怖,回馬一槍,把電影中僅只露面幾次的希特勒,重新塗上了魔頭的濃妝重彩。
結局的沉重與壓抑,同時也是為了塑造一批不朽的雕像,在納粹政權的高壓政權下,所有的「抵抗者」最終都只是為了證明:並非所有的德國人都是希特勒!事實上,這句話在整部電影中反覆了三次,它迫不及待向人強調,「看啊,我就是主題,我就是主題。」
湯姆•克魯斯可能穿了高跟鞋,身材並不魁梧的他,在電影中的形象頗有些像我們文革電影中的高大全男主角,氣宇軒昂、一臉神聖不可侵犯之正氣——這樣的刻意「拔高」的處理方法讓我不可避免的拿它與《帝國的毀滅》相比較,同樣是表現納粹彌留之際的電影,後者的人文表現手法讓人耳目一新,它甚至大膽的對希特勒進行了人性化、冷靜客觀的描述——原來,不可一世的魔頭在垂死之際,和四面楚歌的西楚霸王並無不同。
1985年,嶺南美術出版社曾出版過一本名為《暗殺希特勒》的繪畫小人書,對照這部電影去看時,會大吃一驚,因為小人書的情節與《暗殺希特勒》幾乎完全吻合,就像它是電影的故事板一樣。而《刺殺希特勒》對人物臉譜的勾畫方式,也正是那本遙遠年代的小人書的真實寫照,借《赤壁》的台詞來說:「你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