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從此以往

2009-03-10 07:03:36

「劍橋五傑」背景資料!


時間退回到冷戰年代。地點,則是KGB位於莫斯科的總部大樓,一間黑暗、沒有窗戶的小屋。房間裡除了一張長桌、一把椅子和一排排的文件櫃,就再沒有其他物件。如果這間房子開了一扇窗戶,可以發現,離這裡不遠處,就是閃閃發光的克里姆林宮。
 
  剛剛走馬上任的官員坐在桌前,開始翻閱厚厚的文件,漸漸地,他的臉上露出了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一份份厚厚的卷宗顯示了一個事實:四個英國籍的間諜已經滲入了最高層,他們將邱吉爾、羅斯福或者是杜魯門的最新動向都原原本本地向蘇聯通報。文件上明明白白地標註著「呈遞貝里亞、史達林」的字樣。沒有哪個官僚機構敢於延誤這些文件,這四個英國間諜太重要,而他們傳遞出來的資訊一直都那麼可靠。KGB官員的表情,漸漸由驚詫變成了釋然。

  這四個間諜並非小說中的主人公,而這位官員也不是某位劇作家筆下的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四個間諜的名字分別是伯吉斯、布朗特、邁克林和菲爾比。他們都出身良好,在上世紀30年代,四個人就讀於劍橋大學著名的三一學院。同時,他們又是成功而堅定的KGB間諜,為蘇聯工作逾30年。其中一位,金·菲爾比,為蘇聯工作了差不多50年,因為他的卓越表現,他的肖像甚至出現在了蘇聯的郵票上。

  四個人最終都暴露了身份,但離奇的是,沒有一個人因此而被捕。他們的個性職業都不相同,其中,伯吉斯是個喜歡誇誇其談、愛喝酒的同性戀。布朗特同樣是同性戀,專長是藝術史,並因為擔任皇室的藝術顧問而被封爵。第三個人,邁克林,是個嚴肅的外交家,在性傾向上忽左忽右。而第四個,也是其中為KGB貢獻最大的菲爾比,則是一個花花公子,極其善於勾引已婚女性,人稱「20世紀最出色的間諜」。

  四個劍橋學生

  「今天,當然,大家都知道哈囉德·阿德里安·羅素·菲爾比是個在MI-6(英國軍情六處)工作的蘇聯間諜,一個背叛了自己祖國的人,一個將許多西方世界的重要情報洩漏給蘇聯的人。今天,菲爾比成了一個傳奇—魔鬼或是反英雄,這視乎你的個人判斷。」

  —羅伯特·J·蘭費爾,FBI探員,1986年

  上世紀20年代末,KGB的前身,內務人民委員會決定,開始滲透到英國的情報機關中去。他們的目標,是一群前途光明、出身良好的大學生,這群年輕人應該有機會去英國的外交部門或者是情報機關工作。如果他們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或是反法西斯主義者,將會得到特別關注。至於那些英國共產黨的公開成員,內務委員會反倒認為沒有可以利用的價值,一方面,這些人的行動太激進,容易引起英國安全部門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群年輕人大多數出身自工人家庭,最終不大可能打入英國的上流社會。多年以後,這個計劃被證明考慮得相當周到。

  在四個學生在劍橋讀書期間,他們被KGB徵召了。其中兩個人,布朗特和伯吉斯,是「劍橋傳道者」協會的成員,這是上世紀30年代在劍橋非常有威望的地下組織,成員都是堅定的反納粹主義者。看起來,布朗特是其中最大,也是最早被徵召的,1933年,在他去了一趟俄羅斯以後,身份就已經發生了變化。由於他是一位出色的法語老師,而法語是當時英國外交部門的工作人員必修的一門課程,所以,很多人推測他憑藉著這種特殊的身份,默默觀察劍橋中的激進學生,並將其中有可能進入外交部工作的年輕人,發展到KGB中去。

  主要人物

  安東尼·布朗特(1907-1983),法語教授,藝術史專家,伊莉莎白女王的藝術顧問,二戰期間擔任軍情五處探員。

  安東尼·布朗特生得很高大,性格傲慢甚至可以說是冷酷,卻又有種迷人的魅力。他的祖父是英國主教,父親則是教區牧師。他是個身份未被公開的同志,一度曾與伯吉斯是情侶關係。在戰爭年代,布朗特為軍情五處工作,而在戰後,作為一位藝術史方面的權威,他成了王室的藝術顧問,在1956年被授以爵位。1979年,就在柴契爾公開宣佈他是蘇聯間諜後不久,他被剝奪爵位。1983年去世。

  蓋伊·弗朗西斯·伯吉斯(1910-1963),BBC播音員,軍情六處探員,先後擔任英國外交部副部長和部長秘書。

  蓋伊·伯吉斯是海軍軍官的後代,長得非常英俊迷人,但性情有些顛三倒四,這可能是他長期酗酒的後果,和布朗特一樣,他也是同性戀,不同的是,他對自己的性傾向非常坦白,並且公開擁有過幾個情人。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完全不具備一個間諜所應該擁有的任何素質,可他卻憑藉著自己的魅力,得到了不少權貴的崇拜或者寵愛,可以毫不費力地弄到對蘇聯有用的消息。

  唐納德·邁克林(1915-1983),英國駐巴黎、華盛頓、開羅等國的外交官員。

  唐納德·邁克林與布朗特一樣,身材高大,長得也不錯,可是卻少了布朗特的鎮定與堅決。他的父親曾是議會議員,也做過鮑德溫內閣的教育部長。他曾與伯吉斯短暫地發生過關係—據說是被伯吉斯勾引,但實際上看來是個異性戀。他是個好酒之人,一次在開羅因為醉得太兇,被人送回倫敦治療。而在這次治療後不久,他就被任命為英國外交部駐美國的負責人。

  哈囉德·羅素·菲爾比(又稱金·菲爾比,1912-1988),記者,軍情六處探員。

  綽號「金」的菲爾比,是個變色龍式的人物,有些人認為他溫文爾雅,是個真正的紳士,有些人卻覺得他粗野不堪,事實上,他是一個天生的演員,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勢扮演不同的角色。作為一個間諜,他有著超凡的天賦,可以從大量的情報資源中,發現哪些是故意想要洩漏給蘇聯的假情報,哪些則是真正有價值的秘密。

  菲爾比的父親聖約翰·菲爾比,是一位阿拉伯問題專家,外交家,也是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的顧問。此人性情古怪,常常在公開場合批評英國的種種政策,有些人猜測他的精神有些不正常。少年時代,金·菲爾比很少能夠見到父親,卻非常崇拜他,一些人分析說,這可能影響到了日後金·菲爾比的意識形態立場。

  和布朗特與伯吉斯不同,菲爾比是個公認的花花公子,結過四次婚,而且有過無數情婦。除了他的第四任妻子—一個蘇聯人,和他的第一任妻子,他的第二任妻子和第三任妻子都不知道他是個間諜,而且這兩位在認識他時,都是有夫之婦,為了追隨他,甘願拋棄原來的丈夫。

  菲爾比死於1988年,在他死後,他登上了蘇聯郵票,上面用俄語介紹了他的生平。

  行動

  KGB的耐心非比尋常。就像一瓶未夠年頭的好酒,伯吉斯、布朗特、邁克林和菲爾比在被徵召後,並沒有很快為蘇聯工作,KGB希望在他們打入英國情報局高層後,才漸漸給他們分派任務,最大程度地保證計劃不會遭到英國人的懷疑。

  劍橋四位間諜所進行活動的年代也各不相同。伯吉斯與邁克林是從1939年工作到1951年。菲爾比則是從1940年一直工作到1963年,直至最後逃至蘇聯,而在身份暴露後,他仍在繼續為KGB效勞,擔任顧問與密探教員工作,前後做了差不多半個世紀。布朗特則是被發現最晚的,從上世紀30年代初,一直秘密工作到70年代末。

  戰前

  在1930年代晚期,四位間諜執行的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任務,一方面KGB擔心他們身份被暴露,另一方面也是KGB自我保護的需要,他們還需要對這幾個年輕人多加考驗,避免培養出雙重間諜。

  四個年輕人果然沒讓KGB失望。布朗特很快就在藝術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建樹,達官貴人們想要購買某件古董傢俱或者油畫,都希望先聽聽他的專家意見。邁克林成長為一位年輕的外交官。伯吉斯表面上是公開的反納粹者,以此成功地掩飾了他真實的政治立場。

  菲爾比未能進入外交部,而是成為了 《泰晤士報》 的一名記者,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幫助蘇聯,營救奧地利的共產主義者和反法西斯活動家。在那裡,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麗茲,對方也是位蘇聯特工。離開維也納後,他前往西班牙,為 《泰晤士報》 報導西班牙內戰新聞,但這位記者與眾不同,專門報導有利於佛朗哥的消息。在一次採訪中,載著他和其他幾名記者的車子被炮火擊中,兩個人遇難,而他只受了點輕傷。因為他的傑出「貢獻」,佛朗哥向他頒發了勳章,從而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於菲爾比反共立場的印象。

  1939年二戰爆發時,年輕的外交官邁克林和一度去法國採訪的記者菲爾比,都回到了英國,布朗特則順利加入軍情五處,這樣,他的職責從徵召新人,變成了將秘密文件傳遞給KGB。

  戰爭年代

  二戰期間,是四人最為活躍的時期。

  伯吉斯和布朗特向KGB源源不斷地傳送著盟軍的軍事策略與軍情處的秘密文件。

  邁克林在1944年到1948年,在英國駐美國大使館工作,邱吉爾與羅斯福和杜魯門之間溝通的文件,他都悉數奉獻給了史達林。他並沒有向蘇聯提供關於核彈的技術參數,不過作為美國-英國-加拿大三邊共享核研究委員會的英方代表,他向蘇聯報告了核爆研究的進展,同時洩漏了美國的鈾儲備量。有了這些數據,蘇聯科學家足以計算出美國人可以製造多少枚核彈。

  金·菲爾比執行了一系列任務。在二戰期間,他向蘇聯人洩漏了納粹的密碼「Enigma」已經被英國解碼的消息。以他在軍情六處的職位,他不僅可以輕鬆地騙取解碼中心同事的信任,而且可以及早發現安插到KGB的英國特工—事實上,他不僅知道這些人姓甚名誰,而且是其中很多人的直接主管或導師。

  冷戰

  在戰後,邁克林對於史達林來說,發揮了尤其重要的作用。他繼續傳遞著杜魯門與邱吉爾之間的溝通結果,令史達林對於英美打算如何佔領德國,劃清東歐國家的邊界都瞭如指掌,在雅爾達會議、波茨坦會議和德黑蘭會議中,史達林都從中受益。1948年,邁克林被調到了英國駐埃及大使館。

  菲爾比在戰後則來到華盛頓,擔任軍情六處與CIA之間的聯絡員,同時也與FBI保持聯繫,作為英國大使館的安全專家,他有權看到一切FBI與英國共享的情報。他和邁克林共同合作,讓史達林知道了美國不會在韓戰中使用核武器的消息。

  伯吉斯在BBC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節目主持人,主持的是一檔關於議會的節目,在此期間又結交了一群重要的政客。其後,他成為英國副外長赫科特·邁克內爾的秘書,這個職務對蘇聯來說尤為意義重大。作為邁克內爾的秘書,他可以定期將最高外交機密傳送給KGB—夜晚將它們偷偷運出來,拍成縮微照片,早上再神不知鬼不覺放回到邁克內爾的書桌上。

  布朗特除了繼續召募新丁為KGB效力,還充當著聯絡員的角色,為伯吉斯、菲爾比和他們的蘇聯上司提供溝通資訊。

  毫無疑問,在這四位劍橋間諜中,最重要的還是菲爾比。在此期間,有數位蘇聯特工叛變,都不約而同地暗示說英國情報機構里有一個內奸,但幸運的是,菲爾比恰恰被安排處理這類案件,因此可以方便地轉移入們的懷疑目標。其中一個叫做沃爾科夫的蘇聯特工,已經與英國政府談妥了條件,答應在拿到錢之後就說出內奸的準確名單,而菲爾比正是去中東,與沃爾科夫談判的英國情報機會代表。結果,這位特工據說人間蒸發,菲爾比匯報說他始終無法找到沃爾科夫,這起危機就這樣被化解。倘若不是後來伯吉斯與邁克林的身份暴露,菲爾比可能還會在軍情六處平步青雲,事實上,一些傳記作家相信菲爾比將會是軍情六處負責人的熱門人選。菲爾比在去世前不久,這樣解釋自己的運氣:

  「真的,在我的一生中,我的運氣一直好得出奇。在很多極度危險的時刻,我都想,完了,無路可逃了,突然間一線陽光灑進來,我又找到了出路。我難以形容,自己擁有多麼多麼幸運的人生。」

  背叛

  關於伯吉斯與邁克林叛逃、菲爾比身份被揭穿的故事,已經被人拍成電影。然而在KGB、FBI和軍情六處的檔案完全被解密前,坊間流傳的這些故事,也許都不完全準確,以下的這個故事,或許比較接近當時的事實。

  1949年,負責對付蘇聯間諜的FBI探員羅伯特·蘭費爾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他與幾個密碼破譯員發現,在1944年到1946年間,英國大使館的一位成員,在持續地向KGB發送資訊。這個英國人的代號是「霍默」。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排查,他們找到了三到四個「霍默」的可能人選,其中一個是邁克林。

  就在蘭費爾的調查開始不久後,菲爾比前往華盛頓工作,充任英國軍情部門與美國CIA、FBI與NSA之間溝通的使者。在對蘇聯情報的解碼中,他推測邁克林很可能就是霍默,此後,他又從自己的KGB上司那裡證實了這一點。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蘭費爾的調查進行得也很順利,已經確認消息是由紐約發出,而邁克林在華盛頓任職期間,會定期前往紐約,公開的理由是要去那裡探望他的太太與孩子們。

  菲爾比的壓力開始與日俱增。假如邁克林作為蘇聯間諜的身份被揭穿,一旦他招供,就很有可能牽連出其他的劍橋間諜。即使他在審判中咬緊牙關,以他們當年在劍橋的關係,菲爾比同樣可能被連累。

  與此同時,伯吉斯則是一顆不知何時便會爆發的炸彈。此時他任職於英國駐美國大使館,他酗酒的毛病益發厲害,而且在私生活方面越來越不知檢點,很難想像軍情六處為何仍然會對他委以重任。在他前往美國任職前,老上司邁克內爾提醒他避免招惹三件事,「種族問題,與激進組織聯繫,以及公開同性戀身份」。伯吉斯脫口而出,「噢,你的意思是,我不要跟保羅·羅伯遜亂搞?」眾所周知,羅伯遜是美國黑人歌唱家,也是著名的反種族歧視者和社會主義者。也只有喝酒喝得顛三倒四的伯吉斯,才會如此口無遮攔。為了控制這位老兄,菲爾比乾脆將伯吉斯拉到了眼皮子底下,讓他住在自己華盛頓的家中。即使是這樣,伯吉斯依然不可理喻,在一次菲爾比舉行的家庭宴會上,伯吉斯竟然當眾羞辱了一位CIA高官的太太。

  考慮到邁克林脆弱的性格,菲爾比認為對方幾乎一定會在審判中招供,於是,他與伯吉斯一起想出了一條對策。讓伯吉斯回倫敦,通知邁克林潛在的危險。可是,如何才能讓伯吉斯回國,而又不至於引起外界懷疑呢?

  他們的主意是將伯吉斯遣送回國,使他這次回倫敦的旅程,看似是英國大使館所做出的決定。他們的計劃天衣無縫,伯吉斯需要做到的是在一天內接到三張超速告票。他特意帶上一位熟人,驅車從華盛頓特區前往南卡羅萊那,參加一個會議。前兩次超速,因為他表示自己享有外交豁免權,警察只好將他放走,到了第三次超速時,警方忍無可忍,將他和同車的乘客扣留了幾個小時,隨後釋放了他們。這起事件被匯報給了維吉尼亞洲長,州長向國務院匯報,國務院再知會英國大使館。於是,伯吉斯順理成章地收到了大使館方面的譴責,並被勒令立即回倫敦。

  接下來,伯吉斯在邁克林的辦公室裡與對方見面,由於害怕房間裡安裝了竊聽器,伯吉斯丟下了一張紙條,上面寫有他們兩人見面的地點。在KGB探員於利·莫丁的安排下,他們見面,得以詳細討論邁克林的處境,並準備安排邁克林不日逃往蘇聯。但邁克林此時的情緒極其不穩定,不願意一個人離開英國。莫丁倒是樂意帶他回蘇聯,但KGB總部要求伯吉斯陪伴邁克林一起去蘇聯。

  與此同時,軍情五處堅持要求邁克林接受他們的調查。他們計劃安排邁克林在1951年5月28日,星期一,接受FBI與軍情五處的聯合訊問。

  結果,在邁克林生日那天,也就是5月25日,他與伯吉斯跳上了一艘開往法國的小船,然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是布朗特事先得知了邁克林即將被審訊的消息,並預先警告了邁克林嗎?布朗特在多年後依然否認這一點,那麼,更大的可能,則是伯吉斯與邁克林認為無論形勢如何,都應該在25號那天逃離英國。莫丁和菲爾比都猜測,伯吉斯會在安全將邁克林送到蘇聯後,就自行返回,可是蘇聯人堅持讓伯吉斯留了下來。也許在他們看來,伯吉斯作為間諜來說,雖然對KGB已經意義不大,但若落入軍情五處手中,卻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

  在伯吉斯與邁克林安全逃往蘇聯幾周後,英國政府才很沒面子地承認,這兩人就是蘇聯間諜。而蘇聯方面始終拒絕承認二人身份,表示他們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叛離者,對自己的帝國主義祖國感到不滿」。

  此後的12年里,伯吉斯在KGB的照顧下,過著相當自在的生活,他一直沒有學習俄語,住在一所舒適的公寓裡,並且不斷在這裡發展新的戀情。即便如此,他仍然認為蘇聯的生活很乏味,表達過回英國的願望,當然,蘇聯人不會放他走,而英國人也再也不容許他歸國了。

  與伯吉斯不同,邁克林則在努力進入蘇聯的體制內,他學習俄語,後來成為了一位研究西方經濟政策的專家。

  鏡頭拉回到華盛頓。當菲爾比得知邁克林叛逃到蘇聯的消息,他假裝出一副驚訝的表情。而當他聽說,與邁克林一起逃走的還有伯吉斯時,他臉上的表情就真是實實在在的了。他曾經明確告訴過伯吉斯,假使伯吉斯因為邁克林的事情被牽連,那麼他也逃不了,因為伯吉斯就住在他的家裡。從那時起,菲爾比就將伯吉斯說成是「那個該死的傢伙」,兩人再也沒說過一句話。1963年,當菲爾比也逃到蘇聯時,伯吉斯已經到了彌留之際,臨死前,他想要見菲爾比,但菲爾比拒絕了他的請求。

  自從伯吉斯與邁克林雙雙叛逃,菲爾比就成了最大的嫌疑犯,情報機關稱他為「第三人」。他的罪名,小一點,可以說是交友不慎,結交了伯吉斯這樣一個損友;大一點,就有可能是蘇聯特工。

  第三人

  回到倫敦,菲爾比開始接受軍情五處的反覆審問,好在以他超凡的心理素質,他完全可以承受得住一輪又一輪的盤問,最終,他沒有被安上任何罪名,但被勒令從軍情六處辭職,並獲得了一筆遣散費。現在,菲爾比失了業,他要養活妻子和四個孩子,生活一下子變得拮據起來。

  到了1955年,一位議員追問,菲爾比是否真的就是「第三人」。過了一段時間,當時的英國外長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覆,表明菲爾比並未與邁克林和伯吉斯有實質上的聯繫,他之所以被解僱,只是因為他早期的「共產主義傾向」。隨後菲爾比在他母親的寓所里召開了一個新聞發佈會,表示邁克米蘭的發言已經徹底洗去了他身上的冤屈。

  與軍情五處素有不和的軍情六處,早就對菲爾比被解僱一事多有不滿,於是,他們安排菲爾比出任兩份報紙的記者,又聘請他出任他們在中東的探員,總部位於黎巴嫩,而那裡也正是菲爾比的父親與其中東籍的太太定居的地方。此後的六年里,菲爾比繼續為軍情六處提供情報,不過他更重要的工作則是為KGB效勞,蘇聯對於中東這塊地方,也一直擁有著濃厚的興趣。

  1963年,一位叛逃到澳洲的蘇聯密探揭穿了菲爾比的身份,前往貝魯特負責審訊菲爾比的,是他在軍情六處的老同事兼老朋友。菲爾比承認他是蘇聯密探,但請求對方寬限他幾天,好讓他打點行李回到倫敦。在這幾天裡,他順利逃到了蘇聯。不過也有人懷疑,英國方面早就因為自己的情報機構頻頻後院起火而難堪不已,為了避免再次受辱,他們乾脆放了菲爾比一馬,容許他逃走。

  在菲爾比逃去蘇聯後不久,他的第三任太太和孩子也來到了莫斯科,不過他們最終還是選擇回到英國。他曾與邁克林的妻子發生過一段戀情,但邁克林太太最後選擇回到了丈夫身邊,最後在美國定居(現在她仍然在美國生活)。菲爾比的第四任太太是個蘇聯人。他的餘生在蘇聯度過,而且幾乎一直為KGB服務,擔任KGB顧問和探員導師。

  菲爾比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一個忠貞的共產主義者,抑或是其他?莫丁的這段描述,也許是對菲爾比很好的總結:

  「菲爾比從來都沒有在外人面前展現過他真實的一面。無論是英國人,和他生活的女人們,還是我們(指KGB),都無法洞穿包裹在他身上的那層神秘的膜。他將做間諜視為他一生最大的事業,並且直到死前,都為此兢兢業業。可是到了最後,我卻懷疑菲爾比嘲弄了每一個人,尤其是我們。」

  第四人

  早在1951年時,安東尼·布朗特就被懷疑是蘇聯間諜,可是一直到菲爾比叛逃至蘇聯,人們也沒有找到對付他的確鑿證據。到了1964年,一個曾在劍橋留學的美國人麥可·斯特雷特向FBI和軍情五處承認,布朗特曾表示希望召募他為KGB工作,他的身份才算確認下來。但是英國方面沒辦法迫使布朗特簽署書面認罪書,畢竟布朗特是女王的藝術顧問,而且可以在皇室行走自如。

  1964年4月23日,軍情五處負責人馬丁與布朗特會面,馬丁承諾將不會起訴布朗特,布朗特則提供了其他幾個間諜的名字,這幾個不是已經死了,就是身份已經被公開。對他的審問一直延續到了1972年,在這段時間裡,他顛三倒四地「交待」了21個所謂的間諜名單,但大多死無對證,而且供詞前後矛盾。1979年,柴契爾公佈了他的間諜身份,他被撤銷爵位,第二年,他又被迫辭去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和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的職務。

  之後的幾年裡,他與情人約翰·加斯金安靜地生活在一起,1983年因為心臟病去世。作為一個英國紳士,布朗特從未離開過英國,也在這裡寧靜地被安葬。而他的同行菲爾比,遺體安葬在莫斯科。伯吉斯和邁克林的遺體被火化,骨灰被送回英國安葬。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