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新世界--The New World

新世界/决战新世界/美丽新世界

6.7 / 89,945人    135分鐘 | USA:172分鐘 (extended cut) | USA:150分鐘 (original cut)

導演: 泰倫馬力克
編劇: 泰倫馬力克
演員: Arturo Tointigh Adrian Jason Aaron Baca 克里斯汀貝爾 艾琳貝達 Blake Bes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也園

2009-03-11 01:32:04

從《美麗新世界》來談文明的衝突和融合——我的觀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美麗新世界》是一部講述17世紀歐洲殖民者征服美洲大陸,征服印第安部落的電影。電影中的女主角漂亮而恬靜,美洲大陸美麗而寧靜。儘管影片以印第安部落的一位公主和兩個英國男子的愛情和婚姻為主線,戰爭和屠殺為輔助線索,來完成整個敘事,可是我們從女主角的內心獨白都可以感受得文明之間的衝突和融合的歷程。

我想無論是大到星球、小到螞蟻,只要是兩個不同的事物之間的關係無非有以下幾種:
1. 兩個事物之間不存在任何聯繫,就如同兩個外離的圓。不知道這兩個事物之間存在什麼相同或者不同之處,因為沒有接觸,它們也就不會有比較。舉例來說,在人類歷史開始之初,在黃河流域的中國原始人類社會與非洲大陸的原始人類社會的之間毫無聯繫,但是能各自獨立存在。地球與其他星球(除月亮之外)一直沒有建立聯繫,即便去過了月球,但是由於沒有生物存在,因此也談不上是文化意義上的關聯。

2. 兩個事物相互有同質的部份,卻也有異質的部份,如同兩個相交的圓。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存在兩種關係,一是衝突,二是融合。

以《美麗新世界》中的故事來說明:當新大陸並未發現之前的年月中,歐洲文明和印第安文明各自毫無瓜葛,分別獨立存在,就如同上述的第一種關係。而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歐洲殖民地開始陸續來到美洲大陸,尋找財富,從而也開始了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衝突。正如電影中的男主角在印第安部落中生活時,他內心獨白的部份,他感受到了一種純粹的平等的友好的人類最最珍視的情感,他甚至認為或許印第安人才具有一種真正融於自然的能力,一種真正的人之為人的原初狀態。而作為英國的探險家和殖民地開拓者,他自己的身上卻是滿載著野心、慾望和侵略的氣息,這是一種對自然和他者征服的氣質。他甚至不願意回到他原來的世界中。所以說這裡的文明不能用優劣來判斷,因為各自有各自文明的永恆不滅的精髓。

可是當先進文明和落後文明(這種判斷僅僅是基於技術/戰鬥力量的角度來說的)碰撞的時候,它們起初是相互好奇,相互試探地接觸。就如同印第安人當中那位所謂「瘋子」興奮地去摸摸歐洲人的大炮一般。


隨後有一段歐洲人對印第安人的戰爭,放火燒掉了他們的家園,不少年輕力壯的印第安人被殺死。這也和歷史上一般的結局相似,總是先進文明征服落後文明。人類歷史一直也在上演著這麼一幕又一幕征服和被征服的歷史。人類的一切戰爭大致也可以闡明。人類發動戰爭的理由,很多時候都會假以自己的文明更強大的名義,要將自己的文明「普及」給他人的理由來發動戰爭。我想二戰時期,希特勒肯定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肯定堅信法西斯主義是最先進的思想。其實,中國的元代,不也是蒙古人征服漢人的歷史嗎?那時的蒙古人何嘗不認為自己的文明更為先進呢?


文明的融合則是兩個文明相互接觸之後,發生的另外一種潛移默化的變化,發生的一種心悅誠服的「演變」。我想那位女主角在整個影片中完成了她整個被另一個文明「融合」的過程,因為在影片最後她還理解了歐洲文明中的「婚姻」和「丈夫」的含義。這顯然就是她主動與另外一個文明接觸,並積極學習對方的語言和風俗,並加入到對方的團體中生活的一種主動融入的結果。


文明的融合在中國曆史上處處可見。從鮮卑族主動穿上漢服,契丹、女真族人也逐漸被中文化,以及佛教文化進入中原等種種現象,都證明文明的融合的確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遠遠要強於武力的征服。文明的融合的過程中,包含一種自覺和自主,這是一種自覺吸收先進文化的力量和變化的驅動力。這也是一種和諧的進程。


就以兩個人的相處為例,我將兩人的關係也大致分為三種:一是沒有關係或相互的關係可以忽略,二是衝突。(可能不是全然的衝突,而是大體上存在衝突和矛盾),三是融合(這並非意味著沒有矛盾,只是雙方利用包容和理解的力量逐漸在化解雙方的矛盾。)


而我想兩個人最好的關係是融合。可是兩個陌生人相見時,首先因為距離而好奇,於是產生吸引力,從沒有關係到建立關係。然而由於兩人自身的經歷、階級、性別和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往往會出現兩種關係,要嘛衝突,一方試圖征服另一方(或者說一方完全佔據話語權),這就等同於單向的交流【這裡的單向只是說一方對另一方的傳輸更多的內容,影響更大。正如現在國際傳播中擔心的文化霸權一樣。】;要嘛是平等的融合,即雙方關係達到平等和包容,相互影響,這就等同於雙向的交流。當然,我更傾向於後者的關係。無論長幼,無論老少,我覺得都需要一種平等和包容,而不是一種自以為是,更不是一種單向的灌輸。

3. 兩個事物重合,可以是前者包容了後者,或者是後者包容了前者,就如同內含的圓與圓之間的關係。但兩者並非是完全一致的重合,因為這個世界上可以說並沒有純然同質的東西。古代哲人萊布尼茨很早就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種情況往往是一方征服或徹底融合了另外一方的結果。這樣的關係也是一種和諧的關係。

那麼,人類的歷史是在一點點走向融合的歷史嗎?人類真的在逐漸走向大同嗎?

我覺得即便印第安的公主接受了歐洲的文明,可是她依舊保持了自己的獨特文化,依舊保持自己與內心中的神相互溝通,與大自然相互溝通的印第安文化。

以兩個內含的圓為例子,即便其中的小圓在大圓之中了,可是它依舊是個完整的小圓,它不會因為大圓的包容,而丟掉自己的獨特之處。
所以,即便人類真的某天走向了一個大同的世界,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大同的文化」並非是一個同質的鐵板一塊的文化,而是一個具有超級包容性的文化,將人類文化中共性給結合在一起了,通過此語境(我個人認為或許可以說就是一種共通的人性的東西)所有的人類都能夠平等而正常無礙地交流,相互聯繫的共性的部份找到了。而那些異質的內容依舊存在著,但是不再是如同以前那樣相互敵視,相互衝突的狀態了,而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一種態度了。或許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也便真的找到了我們理想中的「烏托邦」。和諧世界的夢想大概就是這樣吧。和諧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也是一種美好的理想。那麼,為何不去為了美好,而去努力追求呢?

                                           2009-3-1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