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卡爾維諾J

2009-03-11 09:02:25

小丑和紳士 荒誕和真實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課作業)
《摩登時代》是查理卓別林標籤式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依託於上世紀20-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經濟大蕭條,正如影片開頭的字幕揭示的:「本片講述工業時代,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衝突」。電影放大了在動盪中不可阻擋的現實條件下小人物卑微的生存處境,是對千千萬萬普通工人貧窮無奈命運的關照,也是對以掠奪為積累方式的壟斷性經濟制度的討伐。雖然卓別林最為世人所稱道的一直是他的「滑稽」,但我們在觀賞的過程中捧腹大笑的同時,似乎也並不能產生單純的愉悅和快樂之感,而是時刻被提醒著,去注視那些底層民眾難以為繼的艱難和「上流入士」驕奢淫逸的對比,以及在絕境中人性所折射出的堅強和善良的光芒。
     本文將從影片的內容主題,人物塑造和表現手法等方面,以矛盾分析的方法做一些淺陋的解讀。
一、 機器與人的戰爭
如前文所述,本片的背景是1930年左右美國工業因為機器的大量使用而使大批工人失業所引發的經濟浪潮和社會危機,可以說,這是一場機器與人的戰爭。機器在這裡並非人類的工具,而是大部份底層工人的敵人。影片伊始我們便能注意到,把工人和機器放置在一個鏡頭中的畫面非常之多,這或許是創作者一種有意的安排。比如,當攝影機對準夏爾洛和其他工人作業的流水線,我們強烈的感覺到似乎有一顆螺絲釘把他們牢牢栓在了生產線上,無法離開半步,此間產生的工人與老闆的矛盾、工人之間的矛盾,全都由那條窄小的傳送帶引發。機器齒輪化身成效率資本和無情的代表,在機器運轉的轟隆聲和刺耳的換班鈴聲中,人的重要性和能動性被壓縮成小小的一團,甚至成為某種並非必要的附庸。在資本家的眼中,工人的價值被異化成一種生產工具,在他們心目中,機器似乎是高於人權的。以致於夏爾洛被當成小白鼠強迫使用「高級先進」的自動餵飯機,餵飯機的失控反諷著機械化本應帶來的便利和秩序,也使夏爾洛走向癲狂,變成一個可憐的「擰螺絲強迫症」患者,被送進精神病醫院。影片的後半段也對人和機器的尷尬格局有若干表現,如在工廠復工之後,夏爾洛和機器維修師在檢修的過程中,維修師被捲入齒輪,無法脫身,甚至一旦停電,維修師就必須待在齒輪的夾縫中吃午餐,可笑之至又發人深省,這些影像無一不在反映了機器時代所帶來的恐懼與打擊。
二、監獄,或者天堂
因為一場令人哭笑不得的誤會,夏爾洛被當成共產運動的領導人投進監獄。剛入獄的他是惶恐害怕的,像所有正常人一樣,此時的夏爾洛一定也對牢獄之災避之不及,強壯霸道的「獄友」的欺壓使他盼望早日脫身。而又是一場讓人哭笑不得的巧合,吸食了白粉的夏爾洛變得異常驍勇無敵,成功制止了一次越獄,「維護」了警察和監獄的秩序和安全。正是從這裡開始,夏爾洛和監獄的關係發生了質變性的飛躍。由於他的英勇事蹟,典獄長和他這個犯人的手緊緊的握在了一起,從此他在獄中變成特權階級,和入獄之前的生活相比,反而是現在衣食無憂的處境要更優越一些。當典獄長告訴他提前獲釋的消息,他顯得無比失落。此時「監獄」在夏爾洛的字典里變成了「舒適」、「溫飽」的代名詞,即使他並不工作,起碼還有個睡覺的地方,也不會餓著。而對於掙紮在飢餓邊緣的人來說,那些毫無用處的所謂「自由」,簡直和垃圾一樣微不足道。以致出獄以後的他始終在找機會,重新回到對於無業者來說「天堂般」的監獄。當然,對夏爾洛來說監獄的美好似乎還不知這些。正是牢獄之災,使身無分文的他邂逅了同樣處境的美麗女孩。
三 、小醜的外表,紳士的內心
卓別林扮演的夏爾洛在本片中繼承了他一貫的螢屏形象:捉襟見肘的禮服,和身高極不相稱的特大號皮鞋,圓頂碩大的禮帽,一把彎頭的文明杖,用牆灰刷出來一般的慘白臉色,濃黑的眼圈和誇張的眉形,標籤式的小鬍子,走起路來是一搖一擺滑稽的外八字。卓別林在鏡頭前有著很強的張力,這或許和他的戲劇舞台經驗有著直接的關係。本片拍攝於1934年,可以推算當時的卓別林已經45歲。但一旦套上他獨有的「行頭」,一旦進入角色,我們可以見識到卓別林絲毫未減退的藝術活力。無論是他那怪異的走路姿勢,還是對餐廳服務生生「雜技演員」般的表現方式,還是他千奇百怪又巧妙傳神面部表情和眼神,都突出了他的電影誇張詼諧的特質。在本片中,夏爾洛依然是一個令人捧腹的笑料式人物,他的行為大大咧咧、漏洞百出,影片的笑點很大部份來自於他面對並不自知的「危機」時的反應,比如他幪著眼睛在沒有遮攔的百貨二層「驚險」地滑旱冰;比如他赤膊上陣躍躍欲試地跳入水中想要游泳,才發現河裡的水甚至還淹沒不了他的小腿;又比如他在餐廳裡托著大盤子卻被跳舞的人群推搡擠兌,連烤鴨插在了燈具上也不知道……他的可笑在於他的行為和環境的反差,而和中國經典笑料式人物阿Q不同的是,他們雖然是低人一等的窮人,但夏爾洛卻有著高人很多的善良,和女主角的相遇相識就是源於他的這種善良。他不僅有樂於助人的品質和樂觀的態度,還經常表現得十分「紳士」:雖然窮困卻穿著「標配」的三件套,戴禮帽、拄手杖,和女士見面不忘脫帽行禮,即使在警車上也不忘讓座。凡此種種讓人不會把夏爾洛的好笑當成一種蔑視其浮淺的理由,而更是化成了帶有親近感的幽默。
四、無聲,勝有聲
1935年,電影進入有聲時代。可卓別林認為,用滑稽誇張的肢體語言,要遠勝於對白,但即使是卓別林這位電影大師,面對電影技術的強勢的革新浪潮也不得不做出讓步,《摩登時代》其實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影片。但和卓別林其他無聲電影不同的是,本片實際上是包含聲音的,比如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接電話的聲音。卓別林以此來幫助1930年代已經不習慣看無聲電影的觀眾來熟悉無聲電影中觀眾聽不到對話。雖然如此,這部電影一般依然被看做是一部無聲電影,因為影片對情節的提示主要仍由傳統的字幕和演員的肢體動作和表情配合來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樂。理論上說,默片的配樂應該比有聲電影的配樂更為至關重要,因為默片對白和旁白的缺失,所以配樂承擔了一部份對白和旁白交代情節的功能,並且,由於配樂子乎是默片中觀眾唯一能得到的聽覺刺激,相當於電影的聲音頻道幾近全部由音樂來佔據。《摩登時代》的配樂可以說對情節的推動和整部影片節奏的控制起到了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電影一開頭,隨著傳送帶的轉動,配樂的節奏和主人公的動作以及隨即出現的衝突天衣無縫的結合在一起,這讓我們這些看慣有聲電影的觀眾幾乎是頭一次認識到電影配樂的敘事功能,這是非常美妙特別的體驗。
據資料顯示,《摩登時代》也是第一部可以聽得到卓別林本人的聲音的電影。電影結束時夏爾洛哼的那支歌是導演自己親自哼的。當不幸的夏爾洛和美麗的女主角面對無限延伸不知終點的道路,女主角埋首啜泣,夏爾洛卻安慰她去看一看天上初生的朝陽。還好,這末尾的一章名叫「黎明」,主人公還沒有失去希望,更何況我們。摩登時代,雖說是富人最好的時代,但要說是窮人最壞的時代,卻也並不盡然。無疑的是,卓別林留給我們一個默片電影最好的時代,1914年是這個時代的開始,因為正是這一年,一個頭戴圓頂禮帽、手持文明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鴨子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改變了整個世界電影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