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誘.惑--Doubt

虐童疑云/诱·惑(台)/圣诉(港)

7.5 / 136,128人    104分鐘

導演: 約翰派屈克史丹力
編劇: 約翰派屈克史丹力
演員: 梅莉史翠普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美亞當斯 薇拉戴維絲 Carrie Pres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小柯

2009-03-11 18:03:50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若不是紐約百老匯的同名話劇珠玉在前,電影《虐童疑雲》該是一場轟動!

60年代,紐約市布朗克斯區一所天主教堂,神父弗林(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開朗幽默,在傳道中強調疑惑與信仰的辯證關係,是教區的改革派,力主接受了教會學校有史以來的第一名黑人學生。與弗林神父針鋒相對的是保守派修女貝維爾(梅麗爾•斯特里普),她主張權威治學,不苟言笑,推行嚴格的紀律與懲罰機制,是位「鐵面校長」。

弗林神父對黑人學生的特殊關照引起了貝維爾修女的懷疑,加之天真善良的年輕修女雅各(艾米•亞當斯)的「證詞」,貝維爾修女決定要與自己上司的弗林神父針鋒相對,不惜一切代價證實弗林神父對男童的性騷擾——但貝維爾修女並無實證,她所秉持的,只有自己的偏執信念……

比起電影的整體情節發展,我對片中神父弗林開篇佈道時講述的水手海難故事更感興趣:海難後倖存的水手隨救生艇在海面隨波逐流二十天,星光慘澹,神智模糊,不知自己是否還有一線生機。弗林神父總結陳詞時說:

「現在教堂里就有完全理解這個故事的信仰危機受害者。我想告訴你們:疑惑能跟堅信一樣強大而持久,使我們彼此相連。當你感到迷惑時,你並不孤獨。」

從這個起題的佈道講演來看,影片的主題大概會圍繞著人們怎麼在疑惑與掙扎中彼此關聯來進行,後面貝維爾修女與神父弗林的爭執的確基本如此;但作為起題這麼重要地位的講演,只提到疑惑與信仰能夠同樣強大,卻並沒有對二者的關係進行進一步剖析,這似乎在暗示餘下的影片除了編織人物對抗,還該讓疑惑與信仰從人物的情感掙扎中升騰而出,兩種精神力量正面交鋒後揭示其最深層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影片在敘事結束後並無意於此,留白不是意猶未盡的回味,而是沒有說透的遺憾。

更令我困惑的,是以宗教信仰為背景來展示疑惑——要知道:「信」這個基本層面在宗教世界中不容動搖,先信神旨,再行神意。尤其在基督教的體系中,不論什麼教派,若不承認神之體系的存在,不相信聖經是神口述的箴言,那就不算誠懇的神之子民。07年大轟動的電影《地球來人》,正是通過徹底摧毀耶穌的神性,把神降格為人,才對劇中篤信教義的人物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回到《虐童疑雲》,弗林神父特意強調疑惑的意義,其出發點難道僅僅就是為了通過示弱而深人人心?而結尾鐵面校長貝維爾修女的表現在一次論證疑惑之心的不可避免,這難道不與信仰自身根本矛盾?如果對信仰的皈依是從疑惑猶豫走向篤信堅定的旅程,那麼《虐童疑雲》所表現的就是一條逆行道,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不信」,或者心存疑惑帶有保留的淺信,才是唯一可能的結果;甚至換句話說,這個時候,「信」已經脫離了原來的字面意義,無非是人面對不可知大宇宙的「答案之一」罷了;既然所有的答案解說闡釋都只能針對問題的某個方面,既然多元才是最終的「世界真相」,那麼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對錯」,「黑白」;再進一步,既然我們都只能看到這個世界有限的一面一角,還有什麼真正不可調和的矛盾非得你撂倒我,我鎮壓你?而與此同時,由本該信仰堅定的神父弗林來引出疑惑這個大主題,這是對宗教的特意諷刺呢,還是鋪展情節的無心插柳?

儘管我喜歡留白,但終是覺得電影謹小慎微不帶任何暗示的敘事過程太保守了。畢竟,故事裡的「藏」從來都不是真藏,總得給看客們一角窗戶一扇門,前面七拐八繞幾乎迷路,不就為了最後的眼前一亮醍醐灌頂麼。而從頭到尾都藏個嚴嚴實實支支吾吾不肯透露真心實意的,又不為對付廣電總急的審查,難道還有什麼無法啟口的難言之隱,譬如宗教打壓?

除去主題的不夠透亮,片中兩大超實力派的老戲骨,都曾獲奧斯卡最佳演員獎項的梅麗爾•斯特里普與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針鋒相對你來我往的對手戲簡直如同兩大高手華山論劍一樣精彩,充滿了張力與緊迫感。尤其是梅姑,舉手投足皆是戲,既有暴怒的決絕,也有思忖中的猶豫;既有權威的氣勢,也有堅硬外殼下包裹的柔軟。很容易就被臉譜化的貝維爾修女這個角色被她刻畫出了豐富的層次,人物充滿了力度,爆發時有舞台劇的誇張;細微之處卻又拿捏得當,充分體現了電影表演的弧度。

儘管《虐童風雲》在表演上精益求精,在故事整體上卻沒能脫離舞台劇的限制,沒能完全發揮出電影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的優勢。影片佈景的轉換十分有限,空間較為狹促;而作為題眼的「疑惑」並沒能被鋪展開,依然圍繞在宗教信仰這一個主題之上,使本來能有普世意義的哲學性主題受到了侷限,很難讓信仰體系之外的觀眾達成共鳴。

如此看來,《虐童疑雲》起於話劇,終又止於話劇,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