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ko
2009-03-12 07:26:58
哀而不傷二十四城
第一次去電影院看賈樟柯的電影,小劇場裡不到十個人,我坐在正中央。
質感
一如他以往的作品,最讓人感動的仍是整部電影的質感。「質感」,是同去的一個朋友的說法,顯然比我用了很久的「真實感」一詞更貼切。看《站台》的時候我就特別驚訝,怎麼這部電影把我埋藏得最深最深深到連我自己都忘掉了的記憶連根拔起地挖出來了?他的電影,我一直以為在電腦或者電視那麼大的螢幕上看就足夠了,不料這次在電影院,質感以平方的倍數觸動我,從我的視網膜迅速擴散至手指尖以及腳底板。
詩意
看完《二十四城記》,再回頭想想,突然才發現賈樟柯的詩意在慢慢滲出,迄今為止,《二十四城記》達到極致。不是說電影裡詩句的運用,而是他拍電影的方式。聽人講故事本身就是很激發聽者想像力的一件事,不是?有人說電影不及小說好的原因在於電影把什麼都清清楚楚地呈現了,觀眾只能被動地接受。在《二十四城》里,這個問題不存在。觀眾一主動,不是更入戲了?詩意盡在留白處。賈樟柯很聰明。其次,是畫面與聲音的節奏把握。訪談一個接一個太死板太平和,不時出現的人物定格很有味道,他們在與你對視的幾秒里,你想到了什麼?還有工人把一個個沉重的零件仍下的聲音,像一錘一錘打在觀眾的胸膛。而且,這些都出現得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最後,在城市的上空以一句「僅你消逝的一面,已經足以讓我榮耀一生」作休止符,非常漂亮!
典範
這部電影是華潤投資的嗎?我不知道。我只能說如果電影真的是華潤投資的,那麼它簡直是有贊助型藝術作品的典範!不僅賣了廣告,而且放了那麼多自己的東西進去,更難得的是,在這些年的國內電影市場裡,我們還能找到一部像《二十四城記》那樣適合於獻給廣大的工人階級的電影嗎?!怎麼不放在五一上映呢?這樣一部表現工人階級的電影怎麼不國家出資免費公映呢?
不傷
《二十四城記》里濃重的悲哀是所有觀眾都能感受到的,毋庸多說。但同時,也可以感受到賈樟柯並沒有一味地沉浸在無奈與悲慼中,電影依然有一種硬直的東西在裡面——在不得不面對的「現代化」中,我們都只有堅定地往前走下去。如此,420的消逝可視為一座紀念碑,其悲壯是哀而不傷的。看得出,賈樟柯作為一個導演,他很好地把握住了他所要表現的人和事與他自己的距離,沒有因為過於感性而陷進去,也沒有因為站得太遠而顯得冷冰冰。這點很難得。
瑕疵
呂麗萍和陳沖的面孔太過熟悉,趙濤的表演太失敗,如果不是,整部電影近於完美。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