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

兵临城下/决战中的较量/大敌当前

7.5 / 277,770人    131分鐘

導演: 尚傑克‧安諾
編劇: 尚傑克‧安諾 Alain Godard
演員: 約瑟夫范恩斯 裘德洛 瑞秋懷茲 鮑伯霍金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菲歐納

2009-03-14 09:27:24

戰爭,英雄,人性,愛情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部沒有俄國人參與的講述俄羅斯英雄的故事。為什麼這樣一部巨著是由德國/愛爾蘭/英國完成的呢?我想,或許愛國主義的陣營不同,但是對於戰爭,英雄,人性,愛情,在哪一個陣營卻都大同小異。

有關戰爭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是蘇聯衛國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希特勒重蹈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覆轍,採取東西兩線作戰的時候,德國的大部份將領都是不讚同的。可惜這位元首太過自信,固執的撕毀了所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用大炮和飛機給了史達林一個很大的surprise。 史達林認為德國侵犯蘇聯是遲早的事情,但不會來的這麼早,雖然他在二戰中完成了一個出色的統帥和領袖的責任,但是他的這次誤判也導致了蘇聯在德國侵犯之初的失利。甚至在德國已經對德宣戰的時候,史達林都還沒有立即認為他可愛的希特勒弟兄已經等不急了。對於最初蘇聯西線的失利,這個錯誤的判斷需要承擔很大的責任,西線那時候很多軍隊還在整編,武器彈藥等等也都還沒有供給充足,所以一路失利,順便提一下,西線那些蘇聯指揮官也夠倒霉的,基本上全部以叛國罪軍法處斬。這個有點像影片一開始所說的,連槍枝都不夠,只管叫士兵向前衝去送命,退回的便會以叛國罪論處。最初蘇聯的失利也讓希特勒非常的得意,他居然就覺得自己可以輕而易舉的先搞定東方再去會他在西方的敵人——英國(喜歡打著獨立自由民主旗號亂叫囂的法國人已經早早投降了)。蘇聯人民在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的堅守,拖死了德軍,從此德國被迫兩線同時作戰。至於蘇聯人民是怎麼拖垮了德軍的,我實在是閱讀甚少,不敢亂講,僅從帝國主義醜化共產主義的這部電影上看,有一部份是被逼著去跟德軍拼命的(猶如前邊所述),有一部份是為了保衛家園(比如薩莎和他的媽媽,還有塔尼亞),還有一部份我想他們的gift就在戰爭中吧(比如瓦西里),還有迫於史達林同志的淫威(天哪,他不會從地獄裡翻出來迫害我吧)。

沒有人喜歡戰爭,也沒有人喜歡在戰爭中去充當英雄,然而戰爭是冷酷無情的,從不會因為你不喜歡他就從你身邊悄悄走過。所以這時候you have no choice。

有關英雄

瓦西里這樣一個英雄人物的出現,不僅讓蘇聯紅軍的士氣得到鼓舞,也讓蘇聯人民重新點燃了希望,從這個角度說,丹尼洛夫是深諳心理學的(有知識就是不一樣哦)。英雄對於我們不僅僅是一個模範,一個榜樣,更多的是一尊神。在信仰稀缺並且危機四伏的國度和年代,基本都是英雄輩出。普通人跟偉人的區別就在於在絕望中的態度。舉個例子說俞敏洪在鬱悶和貧窮的教書生活中能看到希望,在絕望中創辦了新東方,成為海淀首富,這要是換成我,肯定就在鬱悶的窮教書生活中鬱鬱寡歡的沉淪下去了。這就是區別,偉人能在絕望中看到希望,而我們不能,於是更加偉大的人要給我們創造希望,這就是英雄的誕生。瓦西里如同史達林格勒的保護神,每天他都能殲滅很多敵人(史實記載大概是平均一天6個),而且這些人很多是德軍的狙擊手,有一個這樣的神在那裡,你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比如今天有個可惡的德國人欺負你了,你可以想像明天他就死在瓦西里槍下,瓦西里是不會放過他的。同時,你也會想到,瓦西里是個出身平凡的人,憑藉對於共產主義的信念(以我的經驗估計是這樣宣傳的),成為英雄了,我也會做到的,有志青年畢竟在什麼時候都還是有的。一個英雄足以讓全民族沸騰。順便提一下,還記得劉翔嗎,據說回來參加政協會議了。

作為英雄,瓦西里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很高興的,榮耀呀,光宗耀祖啊,還有調職的好處,從兩個人共用一把槍的部隊到狙擊小組。慢慢的,人們對他寄予越來越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夠迅速幹掉那個德國專門來打他的狙擊高手康尼。德國英雄對陣蘇聯英雄,對於生死攸關的蘇聯來說,這場勝利的意義非常重大,更別說他們的對陣也正好是兩個階級的對陣,所以這場勝利提一個高度對於階級鬥爭的理論也會有重大的意義。出身貴族的獵手(人家打得一般是鹿)對陣出身農民的獵手(一般打狼)。我們的蘇聯英雄不可能在赫魯雪夫同志的淫威下說自己扭了腳掉頭一臉痛苦的看著史達林格勒他那些fans就離去,他只好實話實說自己不行。可是作為英雄紅軍的他豈能說不行就不行,只有一個人有資格說一個英雄是不行的,那就是塑造英雄的人。於是硬著頭皮上唄。可見,當英雄也不是好玩的,由此可知,每年那幾千萬美刀的廣告費一定也不好賺。瓦西里最後的勝利基於愛,但不是基於粉絲團的愛,而是基於對他真正關心的人們的愛。5歲的他因為錯過了那匹狼而讓他的馬損失掉,他痛哭著對爺爺說原諒我,原諒我。若干年後的他卻因為沒有及時的打死他的德國對手康尼而讓他心愛的人們一次次的受到傷害,他不想要再說forgive me了。

英雄來的快去的也快,瓦西里到戰地醫院找塔尼亞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認出他是個英雄了,可我想這或許才是瓦西里想要的生活。他只是富於射擊的天賦而已。

有關人性

我曾經以為戰爭中的人是泯滅了人性的,要不為什麼人類會有那樣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和對無辜平民喪盡天良的傷害?從我微薄的閱讀中得知,原來日本人入侵的時候,依然有人每天上班下班,買柴米油鹽,教育子女,情侶約會,戰爭中人們卻還能保持每天的生活。他們很頑強,可是不這樣又如何呢?人性本是這樣,追求安逸平穩的生活,愛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瓦西里寧願和他的愛人在一起好好生活也不願做一名英雄。殺死康尼後的一個鏡頭不是在赫魯雪夫那裡邀功行賞而是去醫院找他的愛人塔尼亞。丹尼洛夫這樣用共產主義武裝自己頭腦的人居然欺騙薩莎的媽媽他叛變了去德軍那邊了,因為他認為這位媽媽寧願知道自己的孩子過上好一點的生活,不論站在哪個陣營,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丹尼洛夫還幾次假公濟私的把塔尼亞弄去安全的部門,保護自己喜愛的女人。他最後的死,更多的死於一種絕望吧,就如他說,即使在蘇聯,也有貧富,有人富於天賦,有人窮於天賦,有人富於愛情,有人窮於愛情,和眼前的瓦西里比,他既窮於射擊的天賦,又窮於愛情。他無法用天賦和愛情詮釋自己的生命,於是他打算用死亡來詮釋自己的生命。康尼渾身上下散發的貴族氣質,讓你無法把他同一個嗜血的劊子手聯繫在一起。康尼交出他的名牌的同時也交出了一枚十字勳章,他說那屬於他的兒子。如果不是戰爭,也許康尼正帶著自己的兒子在德國的某個森林狩獵,他的兒子一如他一般優雅整潔冷靜從容。然而這些都不得而知。康尼對於瓦西里,更多的是一種惺惺相惜,棋逢對手。塔尼亞得知瓦西里在險境之後奮不顧身的去營救,以及她看到薩莎屍體後的狂亂,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讓她失去一個自己愛的人更難受了。很多人在網上抱怨現在的女人善變勢力,但我實在要說,對於一個真正的女人,她永遠願意用自己的一切換一份堅貞的愛情,而你給得了嗎?影片開始的階段,那些懵懂的臉孔剛剛被送上戰場的驚恐無助以及求生的渴望在影片的推進中已經不復存在了,影片的後半段能夠看到的是,大家把每一天都當作世界末日來生活,及時戰爭中,也愛並快樂著。你無力選擇遠離戰爭,你只能選擇在戰爭中快樂的過活未知的每一天或者悲傷的悼念未來的死亡。那個瓦西里跟著的狙擊小組的一個老狙擊手一邊諷刺著他們的共產主義理想一邊用生命捍衛著他們的共產主義政權。其實,當生存的問題擺在面前的時候,對於絕大多數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理想都只是個P。(要不說我們是P民呢,就是沒理想唄)

人性在戰爭中泯滅了,人性也在戰爭中閃爍。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人性呢?人性應當是自然的流露,不要嘗試著把人性逼出來,那扭曲的東西,已經不叫人性。我終於明白,在大逃殺中顯現的並不是我們真正的人性,在集中營裡犯下纍纍罪行的人們也絕不是人性催使。好在我們回到了人性自然流露的年代,讓人性畢露是一件多麼可愛的事情。

有關愛情

有的人富於愛情,有的人窮於愛情。丹尼洛夫所謂的富於愛情的人是那種總能夠得到愛情的人吧。其實愛別人又何嘗不是愛情呢?愛情讓丹尼洛夫違背了他的共產主義理想,只是他沒有得到對等的愛情。愛情始終是需要呼應的。當你在這邊大聲疾呼,而對面沒有人做聲的時候,那箇中的痛苦又豈是對面的人能體會?康尼問薩莎,瓦西里有愛人嗎?薩莎說有,她就在這裡。康尼問她愛他嗎?薩莎說愛,他們一定會結婚的。愛就是那種東西,藏也藏不住,一眼便看穿了。康尼問薩莎的時候,我心裡嘀咕,難不成的他打算抓來人家的戀人要挾?(我心理比較陰暗)然而始終康尼都不知道塔尼亞,所以我更願意相信導演這一段的安排是告訴我們康尼對於瓦西裡的惺惺相惜。塔尼亞在得知瓦西里遇到危險時,奮不顧身的去救他,對瓦西裡的愛讓她克服了恐懼。其實相比於失去戀人的恐懼,其他的恐懼又算什麼呢?一個女人總是可以愛一個男人等一個男人如此。塔尼亞說他的父母死的時候至少在一起,他們一定願意死在一起,如果不能和你一起活,那麼我寧願同你一起死。當你打開我的心門時,你又何嘗知道,隨著你的離去,那扇門或許就永遠的關上了。丹尼洛夫死的時候以為他和他的愛人能在同一個世界了,那一刻他應當是幸福的了。可悲的是我永遠知道我們要分成兩個世界了。

有關電影

讓-雅克-阿諾非常能夠發現男性的美,《情人》中,他能把梁家輝的那種成熟的男人魅力發揮到極致,在《兵臨城下》這樣一部男人主導的電影中,他的特長再一次發揮的淋漓盡致,不論主角配角,不論大人小孩,不論帥與不帥,在他的鏡頭裡都是魅力十足的男人,他富於發現美的天賦。Jude Law在他的鏡頭下那種小資氣十足的文藝小生的感覺全無,剩下一個俊美聰慧勇敢善良的士兵。Jude是我的type,我一直驚異於上帝怎麼把他造成一個深邃而俊美的讓我發瘋的男人,現在我更是感謝讓-雅克-阿諾把他塑造成影片中的樣子。其他幾位配角也都個不遜色。飾演丹尼洛夫的Joseph Fiennes身上那種儒雅聰明的內涵全都被挖掘出來了。還有演德國狙擊手康尼的Ed 哈里斯,那種沉穩老練以及貴族優雅的做派都表露無疑。演員和角色的感覺非常的對味,讓我無法想像還有誰能夠把握這些角色。雖然我喜歡Jude但我不得不說,我覺得本部電影裡的兩位男配角的演技都要高於我們這位男一號。

另外影片一開始的那種晦暗一直到後來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有了起色才開始有了轉變,一座城市在戰爭的蹂躪下廢墟的景像真是觸目驚心,而開始的狙擊佈置在那個百貨商店更是強烈的對比,百貨商店的舊貌還能通過那些殘垣斷壁依稀可見,戰爭的殘酷在這裡毋庸多說。這種色彩上的運用讓我想起來辛德勒名單,這部人類電影歷史上的巨著。

最後說一下瓦西里是真有此人的,只是,真正的瓦西里是念過書的,在做狙擊手之前是個會計,後來蘇聯解放以後,曾經當過一個什麼製造廠的廠長,瓦西里在電影裡對塔尼亞說,他想進工廠,他曾經看到一個工廠老闆的樣子,他想做那樣的人。後來又笑笑說不可能的,塔尼亞說你怎麼知道不可能呢?真正的瓦西里最終就做了那樣的人。會計是不能小覷的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