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

行动目标希特勒/华尔基利暗杀行动(港)/行动代号华尔奇丽雅(台)

7.1 / 259,083人    121分鐘

導演: 布萊恩辛格
編劇: 克里斯多弗麥奎里 Nathan Alexander
演員: 湯姆克魯斯 派翠克威爾森 比爾奈伊 肯尼斯布萊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山影

2009-03-14 22:02:58

細節與現實


描寫英雄人物的電影,總被兩種處理方法所左右:
1.強調英雄堅韌的內心,果敢的行為,嚴謹的思考,無私的奉獻。正所謂: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觀眾可以將諸多的褒義詞映射於其上。
2.強調英雄的徬徨,甚至是膽怯。強調英雄的兒女情長,甚至是絕情。強調英雄處境的尷尬,甚至是不能不成為「英雄」的無奈。
兩種方法好像正負兩個半軸,每一個英雄片的導演,都艱難的在這左右之間迴旋。處理的好,那就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光輝形象。而如若過於強調一,則英雄形象則顯得單薄不可信;如若過於強調二,則英雄形象則無法樹立,無法引起觀眾的英雄情節。
 
《行動目標希特勒》「Valkyrie」作為一部英雄片,稍微有點過於傾向正軸。雖然也有強調施陶芬伯格愛他的妻子愛他的家庭的一面,但作為在德國國防軍中,直到60年還認為其為「叛國者」的爭議人物,在本片中顯得過於「主旋律」了。
整部電影的敘事中規中矩,不過如果真要說情節緊湊,劇情衝突引人入勝,不如去看看現在國內的諜戰片。
其實本片最大的亮點在於細節,異乎尋常的忠實於史實。
例如施陶芬伯格的是在車上,而不是站在地上,遭到轟炸而左眼受損的。
例如施陶芬伯格在狼穴佈置炸藥時被人推門而入,結果把此人推出門外以後時間不足結果只準備好了一塊炸彈。
例如施陶芬伯格爆炸以後到第三道關卡被攔住後,打了個假電話。
例如最後被捕前大樓內槍戰中左手受傷。
例如弗洛姆宣佈對叛亂分子進行處決時稱呼施陶芬伯格為「那個我不願意說出名字的人」。
細節真是太多了,通過這些反而能幫助我們透過湯姆克魯斯扁平化的表演真正認識施陶芬伯格是怎樣的一個人,是怎樣的不甘心的從容赴死。
 
如果我們把視線從這部線索簡單的影片上挪開,投射到真實的歷史中,我們會發現,這次著名的720叛亂,有著更複雜的背景。
雖然密謀叛亂的一方計劃結束戰爭,使得德國擺脫希特勒的統治。但追根到底,這是老貴族和納粹新貴之間的鬥爭。到了施陶芬伯格作為核心的階段,更具體而言,是軍隊和政黨之間的鬥爭。
密謀集團首先是軟弱的,行動目標不明確的。雖然在希特勒上台之初,貝克等人就已經提出了反對的意見,而且身為陸軍參謀長的貝克還於1928年德國吞併蘇台德地區時以辭職表明白己的態度,然而希特勒在東西兩線摧枯拉朽的勝利,征服了德國國防軍所有的軍人,密謀集團徹底失勢。畢竟軍人信仰的是勝利,而一個能帶來勝利的元首,必然會導致軍人的崇拜。直到1941年,德軍在蘇聯的攻勢受挫,才促使軍隊中的一小部份人清醒過來,反對希特勒的密謀集團才得以獲得繼續活動的土壤。
密謀集團的領導人中,絕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保守分子,他們的要求之一是恢復霍亨左倫王朝的君主政體,但這幫老貴族甚至為了選擇霍亨左倫王朝中的哪個人來作為新政體的國王爭吵不止。這種陳腐的思想,比較於希特勒「完美」的國家社會主義,對德國民眾是完全沒有吸引力的。因此,密謀集團真正的行動起來,完全是在以特萊思科夫為代表的中下層軍官加入到密謀集團中以後的事情。
然而「反對獨裁者的密謀只有在所有參加者都準備為自己的理想獻出生命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密謀集團的參加者們遠不是每個人都像他們起來反對的那個人那樣狂熱。」密謀集團中竟然沒有一個人願意面對面用手槍結束希特勒的性命。實際上這樣的機會非常之多,而且既然能將炸藥帶到希特勒身邊,就說明將手槍帶到希特勒身邊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遺憾的事,密謀集團中沒有任何一個人站出來完成這項工作。
 
密謀集團起初的目標是趁著德國佔優勢地位時和英美講和,從而能保住戰爭前期獲取的奧地利、蘇台德和波蘭西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密謀集團反對的不是「取得勝利的希特勒」,他們反對的是「失敗了的希特勒」,其功利性一目瞭然,因此在希特勒還在取得勝利的時候,他們完全爭取不到軍隊的支持。然而41年英美的大西洋憲章宣佈:戰後普遍裁軍以前協定簽署之前,德國必須解除武裝。這意味著,盟國並不會把密謀集團和納粹區別對待。這是對密謀集團極大的打擊。因此導致他們被迫加緊動作,企圖在德國佔有大半個歐洲的情況下和盟國討價還價。而時間的緊迫性和大部份軍人忠於希特勒的事實,促使中下層軍官團體達成了「除掉希特勒是最簡單有效的手段」這一共識。
 
但是,「若要在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入黨統治的國家裡實現密謀,只有那些熟悉 這一機構全部隱秘的人才能做到。但是軍官們卻認為:作為」國中之國」的軍隊可以決定一切。這是他們的失算。軍隊與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入黨之間準備多年的廝殺是以軍隊的失敗而告終的。」(謝苗諾夫)。從事後諸葛亮的觀點來看,密謀集團在此次叛亂過程中,犯了太多的錯誤:
1.施陶芬伯格本人身負刺殺者和政變指揮兩個重任,負擔過重,要一大早飛到狼穴,又得返回來主持政變大局,而其他密謀集團的軍人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和行動力,導致先機白白流失。
2.擇了「Valkyrie」行動計劃,而對於其主體力量的柏林衛戍軍沒有任何控制力,沒有爭取到任何一個足夠份量的軍官在衛戍軍中發揮作用,也沒有派人監視衛戍軍的指揮官雷麥。
3.行動開始以後,沒有佔領蓋世太保總部,沒有佔領黨衛軍中央警衛局,沒有佔領廣播電台,沒有去控制納粹留守在柏林的核心成員戈培爾。
太多太多的失誤,直接導致最後希特勒一個電台講話,聲明白己安好無損,就宣佈了叛亂徹底失敗。
 
雖然後世對於施陶芬伯格的評價有爭議,有人認為施陶芬伯格是叛國者而不是愛國者,但我認為從單體的角度來說,施陶芬伯格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中層軍官,以堅強的意志和果敢的行動,證明了自己對德意志的熱愛,正如其被槍斃前的最後一句話:"Es lebe unser heiliges Deutschland!" ("神聖德意志萬歲!")。60年代以後,這種看法也日益成為德國人民的共識,在施陶芬伯格的殉難處還設立了紀念碑。
 
雖然刺殺獨裁者的這次叛亂失敗了,但如果換個角度看,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刺殺成功的話,將會重蹈德國一戰以後的覆轍。一戰後,德國右翼實力宣稱,德國失敗並不是在戰場上,而是後方革命對前線的背叛說造成的。完全可以想像,如果刺殺成功,反而不利於德意志民族徹底認清納粹和軍國主義的罪惡。很多人會認為,如果希特勒還活著,很有可能會力挽狂瀾。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720叛亂,恰恰是歷史將不幸與萬幸融為一體,最終德國人民以最為慘重的代價徹底清算了納粹德國的戰爭罪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