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陌路狂殺--The Strangers

陌生人/陌路狂杀/慌邻勿近

6.1 / 143,471人    86分鐘 | 88分鐘 (unrated version)

導演: 布萊恩柏提諾
編劇: 布萊恩柏提諾
演員: 史考特史畢曼 麗芙泰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ONONOKE

2009-03-14 23:07:53

心理恐懼的批量生產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有幾點想簡單提一下:

1 根據真實事件改變。

片頭,影片提示恐怖來源,來源於一起真實的殘暴案件,而該案件至今仍然無解。我想,對很多像我一樣的恐怖片迷而言,多少都會因此而對該片的走向更為好奇甚至期許。所以,無論導演的表現如何,我們對該片的評價已經因此發生了些許情感上的變遷。(讓我們忘記對這片子做出簡單的「正面」或者「負面」判斷豈不更有意思?)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基於一場無人知曉事實真相的事件,似乎其中的很多難以解釋的細節也就變得更容易讓人容忍或者更為不能讓人接受。後者,原因不難理解為:基於「真實案件」的提示,既然源自真實,那麼合乎邏輯又有什麼疑問?

而對於前者的解釋,我這裡需要多說幾句。

影片的視角來自科爾斯騰與詹姆斯;正因為這樣,影片的視角並非一個第三者的全能視角。導演展現的並不是僅有上帝才能看到的全知視境。如果我們可以重新定義這裡的「真實」提示,我們還有另一個發現——除去全能視角下的「事實真相」,還有源自完全客觀的事實而產生於受害者科爾斯騰和詹姆斯自身的「真實恐懼」。這種源自於真相的「真實恐懼」甚至可能會與我們習慣的「全能視角中」的合理邏輯相悖。

舉個例子,我對紅色有著難以遏制的恐懼感,這種情況下,通過我的視角來看,紅色是具有邪惡力量的,是被賦予了更多妖魔化後的含義的,這與上帝眼中的與綠色相當的紅色完全不同,也與你(如果你是一個不像我一樣恐懼紅色的人)眼中的紅色也不相同。上帝眼中的紅色我們可以理解為全能視角下的事實真相,是完全客觀的。而我眼中的紅色引發恐懼感恰恰是源自這完全客觀的紅色,因此無論是完全客觀的紅色「真相」,還是發自我內心的紅色「恐懼感」,這兩者都是真實的。

導演將視角脫離於上帝的全能視角,遠離揭示精準的客觀真相,而相反的,將影片視角注入受害者科爾斯騰和詹姆斯的視角之中,那些「瞬間移動」等「不合邏輯的」的情節便會變得更容易理解,至少我們可以更加善意的認為,導演利用自己的恐怖意境製造手段還原的是當事人的心理恐懼,而不是事實真相本身。

如果,我們是帶著期許的端坐在螢幕之前,並認識到,我們不會比那些仍為這案件或焦頭爛額或漠不再關心的警察發現更多線索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導演對於恐怖氣氛的營造上,大概還是有那麼點意思的。

2 心理恐懼:恐怖提示。

由不確定性引發的不適是造成我們恐懼的重要原因。恐怖片中經常會出現「門」、「窗」等種種區分空間的提示。簡單就門來說,它不僅僅區分了戶外和室內,同樣不同程度的劃分了室內空間;另一方面,它也承擔了「連接」作用,比如影片中臥室的門,它將兇手與這對受害者所分別佔有的空間連接起來,那成為了我們最為惶恐的來源,這來源並不來自於兇手本身,而是來自於我們並不確定門外到底是不是站著兇手,我們不確定兇手什麼時候出現,我們也不確定兇手會以何種面目出現……一系列的不確定為片中的門或者窗籠罩了恐怖色彩,這些意象也不斷的推動了片中恐懼情緒的蔓延。

3 心理恐懼:無故的殺戮。

作為更為重要的不確定性來自無形的意念。作為受到困擾的這對男女而言,這些陌生人為什麼要傷害他們成為了他們最大的困惑。這也讓這場殘害變得沒有理由停止。

這場無故的殺戮自無故誕生以來,就註定不再是受害者男女所能左右的遊戲。資訊上的絕對不平等不僅帶來了溝通困境,更關鍵的是造成了無法終止的殺戮行為繼續進行。

個人認為,片中殺戮描寫的細緻,雖不至於如何精彩,如何獨具特色,但也仍可以圈點;只是有一點讓我多少有些失望,科爾斯騰正面面對兇手這三口之家的時候,兇手之家的女兒給出了一個抽象的兇殺答案。

不過還好,正是因為這個答案抽象之極,或者可以說這答案因為過度無厘頭而讓科爾斯騰與詹姆斯完全無法消除,最終無法阻擋厄運的進行。殺戮結束。

4 恐懼情緒的完整。

經歷了一系列現場細節,包括合邏輯的與不合邏輯的;我們的恐懼意識經歷了一個由緊張到恐慌,再到驚慌失措,並最終絕望的過程;當新的一天到來,當陽光照進房間,刀鋒最終確定了悲劇的結局,為這種恐懼情緒做了最後的收尾。

這也是我個人認為的該片表現最好的部份:心理恐怖的批量生產,伴隨著折磨人的緩慢節奏,導演終於完成了這場「虐待」。"the strangers"的標題勾勒出整個恐怖來源——不確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