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

行动目标希特勒/华尔基利暗杀行动(港)/行动代号华尔奇丽雅(台)

7.1 / 262,944人    121分鐘

導演: 布萊恩辛格
編劇: 克里斯多弗麥奎里 Nathan Alexander
演員: 湯姆克魯斯 派翠克威爾森 比爾奈伊 肯尼斯布萊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隨波逐流

2009-03-16 19:20:39

刺殺希特勒——一場賭局一場夢


    一直不太明白《Valkyrie》是什麼意思,看完電影才恍然大悟,原來《刺殺希特勒》講的並不是「刺殺」,而是「Valkyrie」——瓦爾基里行動。雖然《刺殺希特勒》的譯名比較能讓我們明白電影的背景,但Valkyrie則更能直接體現電影所表達的內容——事實上,故事講的並不僅僅是一起刺殺事件,而是一起政變。
  
   要將一個結局眾所周知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絕不是件簡單的事。地球人都知道希特勒是蘇軍攻入柏林後自殺的,這意味著之前任何的刺殺及推翻他的行動必以失敗告終。但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我們知道了故事的結局,但在觀看的時候仍然被緊張的故事氛圍和劇情推動壓得喘不過氣來。導演把這起如果成功將改寫歷史的事件如此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那種親臨其境的代入感令人完全忘記了故事的結局,而將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人物的命運當中,國外導演講故事的方式的確令人折服。
  
   也許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導演在力求情節的曲折跌宕時,似乎放棄了人物內心的刻畫和鋪墊;又或者導演始終在客觀展現歷史原貌抑或表現事件的正義立場上搖擺不定,故此造成了電影中人物行為的反差,大大削弱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施陶芬伯格如何從一個忠心耿耿的納粹軍官轉變成誓滅希特勒的「愛國將領」,電影裡基本沒有交代。影片裡有的只是不斷使用「拯救國家」、「挽救人民」等西方自由民主愛國口號,令人感覺厭煩和空洞。我們所看到的僅僅是這個施陶芬伯格如何從一個冷靜沉著的將領轉變成一位狂熱的謀殺者。他本只應是政變集團中的一名骨幹及棋子,但隨著劇情的發展他卻成為整個政變中最狂熱的推動者。人物背景和內心刻畫的欠缺使施陶芬伯格被槍殺時高喊口號的場景帶上了某種幽默色彩。反而是施的副官毅然上前為其擋最後一顆子彈的場面還有些悲壯,仍是那個觀點,人物的情懷,不需要太多的說教來表現。
  
   電影反法西斯的立場是很明確的,但同時又想儘量還原歷史的真實,體現影片的「客觀性」。只是客觀主觀之間,導演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的拿捏。站在歷史的角度,刺殺希特勒、推翻納粹統治毫無疑問是正義的,但具體到這起政治事件當中,卻又未必。電影倒是很客觀真實地將「瓦爾基里事件」中那些「謀朝篡位」者的動機表現出來了,然後卻又千方百計地為他們安上個「為國為民」甚至是「為全人類的幸福」之類的幌子。而無論從影片中還是史實里,我們所看到的「瓦爾基里事件」都不過是一場瘋狂的賭局,在推動者施陶芬伯格在放置炸彈的那一在刻開始,所有人都被捲入到這場驚心動魄的賭局之中,每個人都或自願或被迫地作出選擇,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上賭桌……在我看來,這個「7.20」事件甚至與日本侵華戰爭前的「2.26」並無太大實質性的區別。而電影既然已經客觀地將這場政變描畫為一場政治陰謀和賭局,卻又非要將其標榜為一場「正義與邪惡」之戰,不禁又令人質疑導演的能力。
  
   不得不提的是電影中精良精細精美的德軍裝備,雖然我並非軍事迷,但對於納粹德軍的裝備之美卻是無人可否認。記得小時候玩塑料小兵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頭戴鋼盔手持衝鋒鎗的德軍士兵,儘管知道:「他們」是「壞人」。電影中穿著帥氣的德軍軍官、士兵時刻給人美的享受,引用某人的話來講,「納粹黨和德國軍隊為電影人提供了絕佳的視覺造型藝術——徽章、旗幟、軍服、敬禮方式,希特勒是優秀的CI設計大師,他麾下的國家機器,不單武裝到了牙齒,更體現出一種撼人心魄的美感。」(全文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