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誘.惑--Doubt

虐童疑云/诱·惑(台)/圣诉(港)

7.5 / 136,128人    104分鐘

導演: 約翰派屈克史丹力
編劇: 約翰派屈克史丹力
演員: 梅莉史翠普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美亞當斯 薇拉戴維絲 Carrie Pres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平行

2009-03-19 05:18:55

一些有關《DOUBT》的資料和評論(未完成)



1.

《DOUBT》,根據片後的字幕,是獻給Margaret McEntee修女的。一開始我以為這必定與電影的主題有很大關係,但事實並非如此。Margaret修女確實是John Patrick Shanley的老師,但和本片的主題並無直接關係。1960年代Shanley在聖安東尼教會學校讀小學時,Margaret修女是他一年級的老師,當時Margaret修女年僅21歲,也是第一次擔任教學任務。

話劇《DOUBT》在百老匯演出後,Margartet修女和Shanley重新取得了聯繫。兩人見面時,Margaret修女說:「你一定認為我死了很久了吧?」Shanley笑著說:「是的。」

之後,當Shanley計劃把《DOUBT》從舞台搬上螢幕時,他便邀請了Margaret修女做他的技術顧問。因為他本人對修女的生活,甚至學校生活都所知不多。Margaret給電影的許多場景提供了意見,包括修女進餐時的寂靜氛圍、在黑板上掛教宗畫框等等。她也在片場為Meryl Streep、Amy Adams等人提供有關修女的神態動作、衣著儀禮等方面的指導。

Margaret修女還是影片中艾米所飾演的小修女Sister 詹姆士的原型。

Margaret修女對影片最大的影響,是她對電影結尾的建議。

John Patrick Shanley在把《DOUBT》改編為電影時,曾設想了另外一個結局:Aloysius修女打開了她辦公室的窗戶,這時候,她看到了她和Flynn神父爭論的焦點,也即那個黑人小孩,Donald Miller。

Margaret修女認為這個結尾不如原話劇的結尾有力。在和Meryl Streep等主要演員討論後,Shanley保持了原來的結尾,也即我們現在在電影中所看到的。


2.

NY Times的一名專欄作家說:「身處『懷疑』並不舒服。。。但懷疑往往是踏向更高層次的第一步。」

激發Shanley寫話劇《DOUBT》的,正是doubt本身。回憶起開始創作時,Shanley說:「我覺得我們的世界被許許多多的『確定』所包圍。我們的社會戴著一張『確定』的面具,而我發現doubt就是打破這張面具的突破口。」

「所以我決定寫一個話劇來告訴人們,你永遠都難以對任何事情確定無疑。」

對Shanley來說,寫這樣一個話劇難的不僅僅是結構,他還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事物。這個事物必須是一開始觀眾很確定無疑,但看到最後卻充滿疑惑的。

「後來我看到了一則有關牧師猥褻信徒的醜聞。我對教會的醜聞並沒有興趣,但我正好在找這樣一個極端的場境:在這個場境裡面,人們會毫不遲疑地判斷一個人。我要把這種毫不遲疑丟回給觀眾重新思考。」

在把故事的背景設定為宗教學校後,《DOUBT》便開始有了很多個人色彩。

「我認識電影裡的人。」Shanley說:「Aloysius修女絕對是我親身接觸過的人,她也是我現在仍有聯繫的人——和她分享已經遠逝的時光真是有點傷感,那些寂靜、原子筆,和讀柏拉圖的學生都不存在了。」

Shanley把故事的時間背景放在美國社會動盪的1964年。當時甘迺迪總統遇刺還沒多久,民權運動也如火如荼。更重要的是,上世紀60年代也是天主教的重大改革時期。

1962年,教宗約翰23世發佈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希望天主教更為開放、變通,和更容易接近。到了60年代中期,天主教的面貌已經大有不同。修女不再被要求一定要穿黑袍,同牧師和教區居民之間的繁文褥禮也少了許多。

「走在1964年的街頭,你仍然能看到許多頭戴軟帽,身穿黑袍的修女,但沒過幾年後,這些場景就不復再見了。」

Father Flynn是60年代初期的典型人物,他信奉天主教,但同時質疑教會的處境,希望教會在多變的社會中有所變通。




3.

2004年秋,話劇《DOUBT》在百老匯首演並大獲好評,2005年在沃特·科爾戲劇公演,並持續演了525場。然而話劇在國際上遭到冷落。由此Shanley決定把它改編為電影。Shanley有超過20年的編劇經驗,曾憑藉浪漫喜劇《月色撩人》奪得奧斯卡獎。他說,改編《DOUBT》是最難的任務之一。「不僅僅要完整地再現話劇中的元素,同時也要更像是電影。」

「我相信,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的衝突結果更為深入地觸動了人們在情感上的共鳴,因為我們看到了是誰為這場衝突付出了代價。電影允許我在這方面細加描述,這是我一直想做,而話劇本身又做不到的。」

Flynn神父深知語言的影響力。他每週給他的信徒佈道,利用佈道來促進改變,語言精準簡練,尺度把握得宜,並且富有深意。通過那些信徒靜坐聆聽的鏡頭,Shanley向觀眾們表達了語言是如何影響劇中的其他人物的。

在電影裡面,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都是有富有衝擊力和表達能力的人,他們從不懼於把語言當作鬥爭的武器。電影的許多場景都是通過對話來進行的,特別是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兩人之間的對峙。

對Shanley來說,電影的另一個突破是,它並沒有像傳統電影那樣給出一個答案。

「電影始終圍繞著『他有還是沒有?』這樣一個問題,而想到我寫這個劇本的本意,我決定把判斷留給觀眾,而不是像傳統電影那樣,給出一個結論性的答案。」

在電影中,Shanley增加了Flynn牧師的第三次佈道,也即是告別的那一次。在這一幕裡,Shanley巧妙地向觀眾展示了鏡頭的轉換,並由此留給觀眾去思考,劇中的人物都經歷過了什麼。


4.

《DOUBT》的話劇演員廣受好評,並且有兩個演員獲得戲劇界的最高獎項東尼獎,但為了電影能有一個全新的面貌,Shanley並沒有考慮讓他們出演電影。

Shanley從一開始就設想由Meryl Streep出演Aloysius修女。他深知這個角色需要一位演技精湛的演員,他希望透過專橫冷酷的表面形象,仍可以讓觀眾感受到Aloysius修女內在的激情,從而理解Aloysius修女在最後對尋求公義乃至自身信仰之疑。

為了演好Aloysius修女,Streep一度住在蒙特聖文森學院,在那裡她感受到了教會學校的紀律和純潔。更為重要的是,她在那裡明白了神父之間的權力差距,明白了他們在教會事務上的玩弄權柄,而相比之下修女們的地位卑微。

Streep觀察到:「在那裡我感受到了教會裡的等級制度,修女總是處於男性神父的等級之下。理解這一點對Aloysius修女這個角色非常有價值。」

對於Sister Aloysiu,Magaret修女這樣說:「我個人更喜歡Sister Aloysius,這可能恰恰是因為我真正的人生經歷更像Sister 詹姆士。Sister Aloysius很強硬,但同時她也有非常深的關懷,她把對學生的保護當作自己的基本職責,並因此非常警覺。」

在為Flynn牧師選角時,Shanley發現自己的選擇更少。

「我覺得沒多少演員有足夠的魄力來和Streep演對手戲,特別是那場單對單的衝突。Hoffman是我唯一能想到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