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berKnight電子騎士

2009-03-22 00:02:41

細紅線


《拆彈部隊》這片名翻譯得實在很一般:影片描寫的其實是某一個EOD(軍用爆炸物處理,就是這些拆彈專家)的生活;原文中的locker則指的是他們穿的防爆服——The Hurt Locker既指防爆服能夠防止傷害,又隱含著這些人把受到的傷害鎖在心底的意思。要翻譯好它還挺不容易呢。

中文譯名帶來的第二個問題是,我本以為影片始終都會講在伊拉克的美軍拆彈技術兵如何應付一次次的爆炸危機,然後隨之成長之類的故事。但影片一開始出現的字幕就告訴我錯了:

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
在戰鬥中狂飆突擊往往能上癮,強烈而且致命;因為戰爭就像是毒品。

這話是克里斯•赫奇斯,一個長期關注中東的自由派作家暨《紐約時報》記者說的。於是,你會看到這部關於拆彈技術兵的電影中出現了很多與拆彈無關的情節:他們偶遇幾個英國傭兵,並與之一起和伊拉克狙擊手對峙許久;男主角因為看到相熟的小男孩被做成了人體炸彈,於是冒著夜不歸營的危險去找男孩的家人……整個故事有點獨立電影的那種散漫感,導演似乎沒有帶著明確的主題去拍它——這就對了,因為本片是凱薩琳•比格洛的作品,這位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以拍攝男性味道十足的動作、科幻、戰爭片聞名(本人倒算個美女呢,雖然已經年近60了),她的片子風格硬朗、節奏流暢,還常常帶著些另類的邪典氣質。本質上,凱薩琳屬於「技術派」的導演,不喜歡過多地表現思想主題,這大概也是本片未能像布萊恩•德•帕爾馬的《節選修訂》那樣出彩的原因之一。沒有多麼深刻和獨特的思想,凱薩琳更願意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層面上(除了一點點不可避免的美國式人道主義味道):一個身經百戰的拆彈專家,沉迷於拆彈的驚險刺激,卻又厭惡戰爭的醜惡無序。在技術層面或者說電影品質上,本片幾乎無可挑剔:節奏張弛有度;鏡頭雖然是近年流行的DV風格,卻無炫技之感,相當漂亮有力;配樂極少極低調,但相當切合影片氣氛;剪輯乾淨俐落,恰到好處;演員也都有上佳表現——大概因為導演的人緣或者影響力,居然請到了蓋伊•皮爾斯、拉爾夫•費因斯和《迷失》裡的伊萬傑琳•莉莉在影片中客串了幾個小角色。當然,軍迷可能會對某些細節有所抱怨,但我認為這不影響對本片的評價。

影片結尾,詹姆斯沒能救下被綁了炸彈的伊拉克人,當他被衝擊波擊倒在地上時,看到天空中放飛著一隻鮮艷的風箏,安全而且自由。然而回國後沒多久,他卻自願回到了伊拉克,回到了拆彈前線——因為戰爭就像毒品。

更正:標題的解釋有誤,感謝網友的指正。hurt locker應該是士兵的一個俚語,一般指戰場上非常糟糕的地方或者非常艱難的一段時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