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腳趾
2010-07-03 00:23:28
謎一樣的民族,獨特的死亡觀
這個世界上最擅長表現死亡之美的民族也許是大和民族。
日本江戶時代,一個名叫田代陣基的武士用7年的時間寫成了一本叫 《葉隱聞書》的論語集,這本冊子的內容涉及到大量的切腹、復仇和獨特的死亡觀念,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對死亡之美的強烈崇拜。而後世證明,《葉隱聞書》所表現出的這種獨特的死亡觀恰恰就是所謂「武士道」的精髓所在。
日本人這種對死亡審美的態度在中國人看來始終是難以理解的。
舊時的中國人對死亡充滿極度的恐懼,認為死亡是絕望的,充滿無盡的苦痛,於是世俗生活中往往表現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一部份人安份守己,寄希望於塵世「積德」,以免死後去陰曹地府受苦。另一部份人則驕奢淫逸,極力填補自己無盡的慾望,甚至動用一切手段來延長自己的「陽壽」,最突出的範例就是那些尋求仙丹的古代帝王。而這種不同生活態度的人們往往有著明顯的階層劃分。但對死亡的終極恐懼則是兩者共通的源頭。
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很難做出一個孰優孰劣的選擇,因為我們知道,對死亡的恐懼心理並不來源於我們文化本身中的獨特之處,而是來源於人類的本性。只是我們文化中很難真正找出一種成份,它是能夠幫助凡人克服這種恐懼之心的。但大和民族卻找出了一種相對有效的方法。
而這種方法就是「武士道」中獨特的死亡觀。
一般來說,人類習慣逃避死亡,而武士道則是要直面死亡,要思考怎樣去死,並且致力於實現死亡瞬間散發出的「美學價值」。這種美學意義上的死亡,被他們讚譽為所謂的「落花之美」。在美學上看待死亡,那些殘忍血腥的死亡場面所帶給人們的那種恐懼感會被最大限度地沖淡,並且昇華成為一種極致之美。
聽起來似乎有些變態,但這確實是他們文化中具有獨特魅力的核心部位。而日本人對於自己民族文化核心部位的守護和傳承,其堅決程度是身為鄰邦的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的。
在這個時代,我們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來源於那個島國的文化產品,能夠非常充分的說明這一點。而電影作品則更是一種直觀的表現。
獲得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入殮師》是近期的熱門話題,這部電影如今引起較大範圍的關注,很大原因上是來源於它獲得的獎項。不過當人們津津樂道於影片的死亡主題時卻往往忽略了這個主題原本在日本電影中所沿襲的悠久傳統。而在這個傳統中,《入殮師》實際上還算不上其中一個尤其突出的代表。
基於文章所探討的主題,僅以「審美態度下的獨特死亡觀」這點來進行影片的分析和探討,(篇幅有限,其他涵蓋的意蘊暫不贅述)你會發現,《入殮師》沒有更深入或更獨特地展現出原本能夠展現出的價值。(在技法運用的層面上也很平淡)而《入殮師》的勝利也不應歸功於電影本身的勝利,也許更大程度是大和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勝利。而西方世界對這種謎一樣的民族文化特質難以掩飾的痴迷使得這部原本略顯平庸的作品被裝點上炫目的光環。
「死亡並不是終結,而是一扇門,象徵著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入殮師》中的這段台詞我們似曾相識,村上的小說中有很多段類似的獨白,譬如:「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份永存。」而《入》片中對「死」「生」相互轉化,萬物生生不息的樸素唯物主義生死觀也在《紅鬍子》《楢山節考》等片中一脈相承。
但這些並不是大和民族獨特死亡觀中最富有魅力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