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3 05:02:05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感謝主,回應了我的禱告。
昨日看《入殮師》,竟是暗合了近日的心境。
一心抱著成為大提琴手的大悟背著妻子美香花重金買了把專業大提琴,但加入樂團剛剛4個月便遭遇解散。失業的大悟不得不帶著美香從東京回到鄉下開始新的生活。然而生存的艱難不僅僅存在於城市中,大悟偶然在報紙上看到NK代理公司的招聘啟示,決定去試一試。然而來到入殮代理服務的NK公司,讓原本以為是家旅行社的大悟極為尷尬,進退兩難之中的他因為社長第一日的薪水,還是決定為了餬口勉強承擔起這份工作。接下來的工作經歷讓大悟百受煎熬:做屍模、為腐爛的屍體舉行入殮儀式。想想那雙拉大提琴的手,那個每日與樂因為伍的大悟如何能接受呢?
那日,迷茫的大悟看著河裡逆流掙扎的魚兒,突然問到「明知道最後的結局是死亡,但還是要努力的游過去」,身邊跑步的爺爺笑著回答「是啊,這就是人生啊」。我在某種程度上相信導演一定也是有信仰的人,那位爺爺道出的不正是神給大悟的答覆嘛,接下來社長的堅持讓大悟看到了作為一名入殮師的職業價值,這是大悟自身說服自己接受「入殮師」這個職業的過程。
就在大悟慢慢步入這個使命的正軌之時,來自外界的不解和嘲諷再次考驗著他,昔日的朋友嫌與他為伍,深愛自己的美香也不能接受他的職業,甚至為此離開了他,但此時的大悟雖為家人與朋友的不理解、不支持倍感壓力,但他並未動搖,他心中唯一的困惑在於自己是否能夠勝任這個任務,這個上帝安排給他的任務。車行的前方佈滿迷霧,就像大悟的人生,雖然社長一直坐在他的旁邊,但是擺在大悟的前方仍然是迷霧。
堅持,這是大悟在此時的選擇,一場接著一場的入殮儀式讓大悟在業務精進的同時肯定了自己的能力,狀態漸佳的大悟用入殮師的角色維護著逝者和自己的尊嚴,通過為逝者的修容、整理,他的努力、他的自製和堅持給予了逝者人生最後的圓滿,也給了生者新的希望和慰寄。漸漸獨自辦理入殮業務的大悟身邊已經鮮有社長的陪伴,而生活中的他,亦少了美香的照顧。但此時的大悟,不僅業務精進,也將從未成功過的夢想——大提琴重拾起來,並真正在琴聲中將自己逐漸成熟和堅強的人格表現出來。上帝將入殮師和演奏者的任務與人生夢想合而為一的賜給大悟。
終於,妻子歸來了,還帶回了大悟人生中最大的驚喜,他要做爸爸了。這對從小失去父愛的大悟意味著什麼?還未來得及思考這些新的驚喜和挑戰,大悟和美香迎來了澡堂奶奶的入殮儀式。在觀看了大悟為奶奶人生最後一程所做的一切後,美香懂得了大悟,「朋友」也在爺爺的一番話語中悔悟到了自己對母親和朋友的冷漠以及自己的驕傲所帶來的缺失。作為火葬場工作人員的爺爺的話再次成為點悟「朋友」的玄機「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它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這裡送走了很多人。說,看,路上小心,我們總會再相見的……」看到這裡,我便更加堅信主的存在,他透過爺爺的話語點醒著大悟、朋友以及螢幕前的我們。
影片最後,大悟人生圓的最後缺口——父親,這個在他6歲時便離家出走的已經消失在他記憶中的父親用「去世」回歸到大悟的人生。消息到來時,大悟拒絕參加父親最後的儀式。偏巧公司裡的同事在此時道出了自己也離棄了6歲的兒子,但至今仍在外漂泊而沒有勇氣回家面對自己當年的錯誤。聽到這裡,大悟怒斥了同事的不負責任,勸她儘快回去,其實我們都懂,他怒斥的是自己的父親。同事也懇求大悟參加父親最後的儀式,我們也懂,那是她心中對自己兒子最後的期盼。在美香的陪伴下,大悟看到了潦倒到只有一箱遺物的父親。看著那陌生的臉,大悟告訴美香他已經忘記了父親的相貌。看到喪葬公司簡單粗魯的對待遺體後,大悟憤然決定用自己的職業方式送父親最後一程,就在他無意間撥開父親的手指時,多年前父子兩在河邊互贈的小石頭竟然掉了出來,這塊壓在大悟心頭多年的石頭,這塊壓在他人生中的棘石竟然就這樣被拔了出來,那一刻,流出的不單單是大悟眼角的淚水,我相信大悟心頭愛的源泉一定剎那間的迸發了。沖走了多年的怨恨和責問。最後大悟把這塊石頭交給美香,兩人合手將石頭放到了美香肚上。我想缺失多年父愛的大悟在此時因這塊石頭徹底圓滿和堅定了自己人生。
影片裡感人的鏡頭很多,出場的角色,包括那些逝者和他們的家人,每一個都帶著自己人生的故事,精彩並在片中得到圓滿的故事。片中的隱喻的細節和話語也頗多,比如河灘上的石頭、大悟長走的道路、逆流中的魚兒、社長關於棺木的話、火葬場爺爺的話……都頗引人深思。
大悟從一個失意的、羞澀的、軟弱的年輕人最終實現自己人生的圓滿,《入殮師》向我們呈現了這個過程。我相信主是厚待大悟的,賜給他應得一切。
在緩緩的大提琴聲中,我問自己這部電影是否也是主對我的解答?讓我焦躁不安的心平靜,讓懷疑變成肯定,讓驕傲變成謙卑。
今天的主日崇拜里,牧師講到《哥林多前書》第一章,講到保羅初到胡亂的哥林多城,看到神的教會一片混亂時,他也軟弱、懼怕、甚戰兢。這時我們往往選擇失望、受傷、抱怨、批評甚至離開。那是因為我們還停留在屬靈的嬰孩階段,我們可能已經成年已久,但是我們的靈命卻一直停留在嬰兒階段,一直需要他人的滋養和關照。而我們的存在不是為了操練他人的愛心,我們來到教會、來到世間不是要做一個永遠的嬰孩,所以為了成長,我們也要學會承擔痛苦,因為這是成長的代價。
每個人都會得到屬於自己的。讓我們堅定,讓我們持有對神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