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們的幸福時光[2006]--Maundy Thursday

我们的幸福时光/MaundyThursday

7.4 / 1,494人    South Korea:120分鐘

導演: 宋海成
編劇: 孔志英
演員: 姜棟元 李娜英 崔正宇 金富善 吳光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逍遙淘淘

2009-03-23 06:26:24

生於幻滅 死於希望


上大學的時候,電視上韓劇當道。那些HLL的帥哥美女,那些死去活來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讓那個年紀的我們心醉神迷無法自拔,一邊淚流滿面,一邊哈哈大笑。然而久經磨練之後,我終於發現那些花樣百出的韓劇其實有著相同的陳舊套路。無非是些超越年齡、地位和世俗的三角戀四角戀,除了演員費盡力氣把那些惡俗的綿綿情話說得自然點真切點,比起瓊瑤奶奶驚世駭俗的言情劇也高明不了多少。演來演去也都是舊瓶裝新酒,於我的懷疑人生毫無用處。因此我已經不看韓劇很多年。
最近聽說棒子劇由於YY和辱華,在我國遭到許多嘲諷和憤恨。我為自己的先見之明暗自得意。然而有段時間我漸覺自己心態頗不正常,對很多事要嘛滿不在乎要嘛置若罔聞,對未來也失去了美好的嚮往,一副冷血無情的樣子。為了自我拯救,我專找些感人至深、內涵深刻電影來看。沒想到人家看了淚流滿面、涕泗滂沱的場景卻仍然觸動不了我那乾枯的雙眼。我深覺惶恐,以為自己掉進了變態的深淵,成了一隻冷血動物。只好向身邊的美女求助,她們賜予我一部催淚電影:《我腦海中的橡皮擦》。揚言說我要是不哭讓她怎樣都可以。眼看著影片漸近尾聲,我仍不能動情,甚至根本進入不了狀態。由於沒有被那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感動,我終於迫於巨大的心理壓力抽泣起來。朋友對我的眼淚深感欣慰,然而她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說同樣的淚水和笑容卻不一定源於同樣的感情,這個道理我終於能夠切身體會了。
其實那部超級催淚彈《對不起,我愛你》也曾讓我淚流滿面,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我只好接受自己終於由不那麼變態變得很變態這個事實。這兩天看豆瓣上有人求催人淚下的電影,又勾起我的心結。於是笑言要下這個和《對不起,我愛你》一般悲慘到變態的《我們的幸福時光》催催淚,或者繼續驗證我的變態心理。
電影中有幾個場景讓我欲流淚而未流,然而更奇妙的是結尾。只聽到椅子「哐當」倒地的聲音,播放器回到原初的狀態,連片尾音樂和字幕都沒有。我忽然懵在那裡,意識到可能下錯了版本,又不知道該怎麼辦。不過男主角死了而已,什麼了不起?經常有這種催淚的電影死個男主角,很稀奇嗎?可是我竟然震驚了,對著空了的播放器流下一行無聲的眼淚。
我承認我很變態,尤其喜歡殘忍的故事,看著別人受摧殘的人生自我摧殘。我以為《對不起,我愛你》的男主角是人能想像的一個人悲慘不幸的極限。(有個傻掉的雙胞胎姐姐,先被單身母親拋棄,後在國外女友拋棄,參加女友的婚禮,為救她中彈,子彈嵌在腦子裡,壞了腦子,剩下幾個月的命。本以為母親因為貧苦拋棄他,回國卻發現母親是個大明星,又多了個明星兒子。母親認不出他,知道他要死了,竟求他給明星兒子換心臟。他悲憤過度,意欲報復,又發現母親以為他姐弟早夭,為了贖罪才收養明星兒子。最後連親媽都不能認,一個人默默死去。)這一刻我知道我錯了,人類的想像力果然是難以窮盡的。
我常常想像死亡,夜以繼日。小時候以為死其實沒什麼了不起,一點都不可怕。高中那幾年又常常想著以死贖罪、明志什麼的,以為人死了就能脫離苦海,不管你之前做錯過什麼,別人都會原諒你,反而因沒能關心你愛護你而悔恨愧疚,會永遠悲傷地懷念你,死亡充滿了無比憂鬱美好的殉身氣息;又過了許多年,發覺活著成了一種無可奈何的責任,而死亡則成了對這種責任的逃脫。生無可戀,死亡也不再美好,而只是虛無和黑暗,是對現存世界的這一個「我」的否定和拋棄,抑或是世界對人的拋棄。逝去的生命不用再對世界負責任,而地球仍在正常運轉。對於整個世界來說,任何人的生死都無足輕重,範圍越大,生命的意義越飄渺。想到這些,我終於心灰意冷。我活著,只是因為我的父母親朋在乎我;而整個世界在乎我的,也只有他們而已。我拖著沉重的身軀在世界的一個角落踽踽獨行,而從遠處看來,我的形象不過渺小得像一隻隨時都能被捻死的螞蟻。這個世界根本不在乎這樣一個渺小的我,而我對世界這個龐然大物也同樣無能為力。渺小的生命被沉重的命運驅使,這樣的隱喻日復一日壓得我垂頭喪氣。
然而這個電影讓我意識到命運的另一面。如果說範圍越大,生命的意義越飄渺,那麼反之,範圍越小,生命的意義不是越厚重嗎?縮小到我身上,我的命運不就是我的全部嗎?我從未設想過這樣的情境:如果我和電影的男主角一樣,被判了死刑,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亡就悄無聲息地降臨,我要怎麼辦?接受現實,坐著等死?除了死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管?把死亡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義無反顧地向它走去?是不是因為我太不在乎死亡,所以才這麼不在乎生命?死亡以它具體的形象出現在過我面前嗎?我所想像的死亡,有過一次是真實的嗎?不,其實我根本沒有認真對待過它,想像死亡由於不斷地重複,對我來說已經成了一種遊戲。我不斷地在想像中嘗試各種各樣的死亡形式,最後不過是獲得了想像的樂趣,而非真正的對死亡的體悟。就像寫小說的人在故事中殺死自己的人物一樣,他們從未真的想過殺人,而我也未曾想過真的殺死自己。我和所有人一樣懼怕死亡,寧肯卑微地生,也不高傲地死。
難怪西方人說「向死而生」,只有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才知道自己是真真切切地活著的,才知道活著有多麼美好,生命有多麼珍貴。我們整日渾渾噩噩,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不過是忘記了死亡正在不遠處等著我們;我們看不見死亡的身影,想像不到它的降臨,以為自己的生活正在日復一日、日復一日,永遠沒有盡頭,就這樣不知不覺,所有的時光轟轟隆隆棄我們而去。終有一天,突然發現皺紋爬上眼角眉梢,發現周圍每一張面孔都比我們鮮艷,才恍然大悟已經蹉跎了許多歲月。
坐著等死的男主角,等來了一個美麗的女人,一段臨近死亡才開始的人生。女主角出現之前,他從沒真正地活,正如男主角出現之前,女主角心裡只有死。然而他求死的時候,獄警、修女、神父,包括女主角都千方百計喚起他求生的意志,等到他終於有了生的慾望,感受到生的快樂,死亡卻突如其來地降臨了。呵,世界上,還有比這更殘忍的事嗎?
他求死,是因為他從未感受過生的意義,被拋棄,被損害,損害別人,又被損害。人們同情他、可憐他,想讓他死後的靈魂得到安慰,於是給他看生命的美好,撫慰他受傷的心靈。我看到基督的偉大,修女和神父對每一個生命充滿慈愛,感動了男主角,也感動了我,感受到愛和生命的喜悅的男主角終於獲得了活下去的動力,神父說「麻雀變公主是魔法,一個人改變另一個人,是奇蹟。」是的,他們做到了。然而這個剛剛開始生的人,馬上就迎來了他的死。給一個要死的人生的希望,卻不給他生的權利,這是怎樣的慈悲?
我理解法律,罪有應得,法不容情。不懲罰犯罪的人就無法給死者交代,無法安慰生者,無法遏制新的罪惡。可是這些修女和神父做的是什麼?究竟是為了解除人的苦難,還是為了顯示神和宗教的慈悲?為什麼基督教那麼喜歡安慰人的死,而不是更多地關心人們的生?當那些流浪的乞丐在人世受苦的時候,基督在哪裡?難道他們不如監獄裡的人不幸?還是要等到他們進了監獄,才有機會被關懷被拯救?
我終於知道死亡有多麼可怕。它同命運一樣,不會理會你的祈求你的心願,它隨心所欲地在任何時候來到你身邊不由分說地將你帶走,從此你再也得不到什麼自由、幸福還有希望。你怎麼辯解怎麼請求怎麼哭訴都沒有用,不是因為你做錯事說錯話,只是因為它來臨了,你沒有任何機會,做什麼也無法挽回,除了接受別無他法。故事裡的人臨死的時候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不想死。」就像電影裡的男主角,原本一副鐵骨錚錚的樣子,也像一灘爛泥一樣讓人拖著,連穿鞋的力氣都沒有,他說:「我害怕,國歌也幫不了我。」所以有人說,把每一天都當最後一天來過,這樣死亡來臨的時候才不會後悔。如果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我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那就留下幾句話吧。
我不想死;
爸,媽,對不起,你們白養我了,可是不要太為我傷心,不然我走得更不安;
弟弟,以前我對不起你的,求你原諒我,我不是一個好姐姐,對爸媽好一點;
朋友們,千萬別難過,我希望你們幸福。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