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永遠的莉莉亞--Lilya 4—Ever

永远的莉莉亚/永远的莉莉亚/永远的微笑

7.8 / 49,450人    109分鐘

導演: 盧卡斯穆迪森
編劇: 盧卡斯穆迪森
演員: 奧卡桑娜‧亞金斯那 艾頓‧波古查史基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綠茶喵

2009-03-23 20:39:35

關於Lilja的一切


Lilya 4ever,瑞典詩人導演Lukas Moodysson在2002年的完成的寫實電影,可算是近年來北歐電影中最揪心的一部。無助的宿命感壓抑著整整109分鐘,結成一陣透骨悲涼。配樂多用重金屬搖滾,生活在一片迷狂中失去方向分崩離析。片頭片尾響徹德國戰車的mein herz brennt(我的心在燃燒),再合適不過。這支由東德地區一群厭倦了工廠生活的無產階級組成的重金樂隊,一直給人冰冷無情的感覺,正如從Lilya身邊飛奔而逝的世界。而Lilya是無處可逃,唯有通過死亡解脫,若非走投無路,誰又會選擇死亡。影片時而採用主人公的第一視角,觀者仿若真實地置身其中,一同被羞辱,一同被晃動的鏡頭牽動慌亂的目光。

萬念俱灰。回過神來,透過Lilya以及千萬個與之相似的命運來重釋一些被世人賦予太多意義的語詞,諸如永恆,青春,樂觀,全球化,卻是另一番神色。有些生命未能綻放就無聲凋零,地球依舊轉動。Lukas說拍這部影片就為了些許改變現狀。

永恆。Lilya對於生命意義的最主動的表達就在,不顧周圍人的言語羞辱,堅持在木椅上刻完「lilya 4-ever」,才揚長而去。這大概是導演的美好願景,而同時也為了破滅一個大的虛幻。對於常人,生命有意義的前提在於生活的延續性,懷著終將自我實現的盼望,每一個此刻的動機都指向未來。而對某些弱勢群體,被鎖在密室裡的性工作者,黑磚窯里不見天日的童工,長年戰亂中顛沛流離的難民,當下是痛苦的,未來是對當下的永劫輪迴。固然對這悲劇的洞穿也是宗教的起源,佛家說一朝悟道超越六道輪迴方可解脫,耶穌宣揚著超越之愛是唯一的出路。Lilya十六歲,沒讀多少書,四圍全是黑暗,最後一個聖誕夜把一直帶在身邊的聖母像摔得粉碎,是拒絕了當下,還是拒絕了永恆?如此的生命真的只剩下兩天,一天用來出生,一天用來死亡。

弱勢群體。全球化帶給弱勢群體的影響在於越發殘酷的生存競爭。全球化是寬泛的概念,是個持續了幾個世紀的漫長過程,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伴隨著二戰後國際經濟一體化,世界平坦了嗎?湯瑪士 Friedman羅列了種種flatteners、leveling forces、triple convergence (真喜歡造詞),講了一個全球化從國家1.0到個人3.0的故事,總結說這將是世界各地都能參與的在個體之間競爭的時代,大家各自要抓緊準備。而反全球化者駁斥說,上述種種只對享有資源的階層有利,包括教育資源,通訊資源,否則就是在血汗工廠賣命,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影片主要涉及人口販賣以及sex slave的問題,片中數次出現的麥當勞「意象」正是全球化的象徵,也正是全球化通訊便捷更助長了不良趨勢。聯合國國際勞動組織報告過去幾十年間人口販賣數量前所未有,當今至少一千二百多萬人處於被迫勞動,其中二百四十多萬人口被販賣,每年通過販賣人口牟利總額逾三億兩千萬美元。這些真實的痛苦,一個人無可奈何的失語,可以被另一個人輕易忽略。歷史的進步固然是要以犧牲部份人為代價,而一路沉重地走來,最終又往何處去?

青春。所以Lilya會冷冷地說,the world is a shit. 背景又響起重金屬陣陣翻滾。以前非常排斥重金一類風格,只是毀滅卻不營造。前不久看了一個紀錄片,記錄了伊拉克唯一一支重金樂隊在2003-2006年間的故事,伴隨著伊戰的無休無止,樂隊也被迫終止演出,簡陋的工作室被夷為平地,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甚至流亡異國他鄉。當被問及為何重金屬, 回以簡單一句: We play heavy metal because we live in a heavy metal world. 些許理解了重金的無可奈何:當重金成為不可擺脫的生存狀態,那就只有以更猛烈的姿態試著去征服。當一片廢墟中的生命不知何時就會消散,那麼不在平庸中超越,就在平庸中滅亡。這大概包含了青春的一切情結,搖滾的一切情結,縱然the world is a shit, 而mein herz brennt, 年輕的心還要燃燒。配樂也用到了Alphaville的經典曲目Forever Young,一邊是激勵了一代西方青年的青春宣言,一邊是東歐少女一步步走向深淵,時代與命運驚心動魄的交錯,卻可以悄無聲息地逐漸淡去。同是天涯淪落入,Volodja在Lidja被羞辱時無能為力的場景,像極了張楚的《姐姐》,流浪少年對愛與美化身的渴望和弱勢群體「我要回家」的呼噢,構成了90年代特有的文化氣質,十七年後,也逐漸淡去了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