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

行动目标希特勒/华尔基利暗杀行动(港)/行动代号华尔奇丽雅(台)

7.1 / 259,452人    121分鐘

導演: 布萊恩辛格
編劇: 克里斯多弗麥奎里 Nathan Alexander
演員: 湯姆克魯斯 派翠克威爾森 比爾奈伊 肯尼斯布萊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C四谷

2009-03-23 23:03:44

記一次手忙腳亂且內心搖擺的非人肉炸彈襲擊計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故事是真實的,電影是匆忙的。
短短的幾小時內,要把這樣一件牽涉甚廣的事件說清楚,實在是太過手忙腳亂了。更何況我們都知道了這場行動的最終結果,那麼結局已無懸念,所有的鋪陳都應放在過程上了吧。可是。。。過程,呢?
這是我對今年幾乎所有的二戰題材電影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本身遲鈍了,感受敘事時間的節奏已經漸漸不適應電影的匆忙,還是影片本身出了問題。
無論是《blackbook》還是《行動》,都讓我有些慌裡慌張的感覺,一種總是沒有把事情說完說好便轉入下一話題或收場的匆匆感。過程總是流水帳,只有《偽鈔》稍微好一些。
所以「出院」的時候,內心是有些不滿(足)的,除了Tom Cruise無數次出現的獨眼一直讓我無語之外,只剩下零星幾句在我看來尚算冷幽默的台詞,還有依稀對blackbook班底的混淆。

就中國人民百年來搞鬥爭搞革命反抗壓迫活動的智慧來說,這個「瓦爾基里計劃」顯得有些許幼稚而蒼白,不但缺乏嚴密的計劃性和邏輯性,更對於許多關鍵部門的關鍵點的策反工作做的實在是不到位。(比如最重要的資訊傳遞樞紐居然沒有掌握住,導致資訊的傳遞出了差池)而這其中有一點我不太明白:如果說為了至高的國家利益而殺死希特勒,為什麼不英勇一點搞個自殺式人肉炸彈?這樣難道不是更穩妥?更不用說上校本身的殘疾就對放置炸彈本身帶來了較大的不便。
親愛的施陶芬貝格上校其實只要負責刺殺就好,另外設置一套班子負責他犧牲後的工作,這樣難道不會保留更多的力量,避免更多的暴露?。。。真的有些不太懂他們的思路,也許,這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吧。(?)

回家的路上,慢慢的想著,知道了布萊恩·辛格同學想要說的話,本意不在電影,不在過程,只是想要講述一種內心的力量輿信仰吧? 我覺得影片最讓我投入的地方就是那種人心的搖擺,在面對2b or not 2b的問題前沒有退路的被迫要做出的抉擇,沒有騎牆姿態可選,是或否,再沒有了混世的安逸。在這一場計劃里,每個人最終都做出了自己對於歷史的選擇,讓人隱約感到,真正左右這場刺殺計劃成敗的因素不在於希同學的死活,而是信念的力量。

電影裡,除了施陶芬貝格和他的副官,還有炸藥專家之外,幾乎所有人的信念都在不停的搖擺著,恐懼著。所以這條備受質疑的路,終究是沒能用信念撐到最後。

後來了解了施陶芬貝格上校其人,才真正折服了。阿湯哥只是阿湯哥,戴了眼罩的帥湯而已。真正的施陶芬貝格上校其實更帥,典型的德國人的斯文壓抑,阿湯哥說是因為覺得自己和他側臉很想所以來演,我看,也就只有臉有些像而已吧。

摘錄mtime資料如下:
真正的施陶芬貝格出身於有七百年歷史的德國貴族世家,在巴伐利亞一個菁英家庭中長大。具有豐富藝術細胞的他,卻在1920年選擇從軍。由於他強烈的個人主義與英雄氣息,很快就受到了關注。據說,上級看重他在軍事組織與後勤的天賦,這使得他在同伴中脫穎而出。
  1943年之初,施陶芬堡在非洲作戰時,受了重傷;他失去了一隻眼睛、右手以及左手的幾根指頭。儘管受了傷,他在1943年的秋天仍被任命為陸軍署的參謀長。當時他已加入了反抗聯盟。1944年7月1日,施陶芬堡成為後備軍參謀總長,讓他得以直接與希特勒會面。他突然發現,自己已身處在一個刺殺希特勒的絕佳位置。
  
  歷史學家安娜朵雷怕是這麼描述施陶芬堡:「(他是)那些年輕高階軍官的模範,儘管前途一片光明,他並沒有就此安逸,仍決心為公理正義採取行動。他對部隊有著軍官應有的責任感,面對人民則有身為一個公民的責任感。就算是參與調查七月二十日事件的蓋世太保也能感覺到他的精神。」

當然,最後還是要對導演重現原貌與細節的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還有他為我們帶來的對納粹在精神層面上的勝利。

ps:無論是1914還是2009,德國的軍服都是那麼的好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