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4 00:13:16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人類對死人,以致於"死亡"這件事,一直以來抱持著什麼態度呢?
前不久到去世了二十幾年的祖父墳上撿骨,還沒去之前有點反感,但其實整個過程並不會覺得恐怖,反而有點期待挖出來看到的會是什麼。撿骨師傅終於挖出了一具有點潮濕破碎的枯骨,並一個個的拿了出來,稍微一用力,骨頭就碎了變成粉末,那時候我才領悟到,原來人死後是真的會變為塵土的啊!
倒是讓人有點詫異的是,撿骨師傅在撿起那些骨頭時也不帶手套,面無表情一根根的把骨頭撿出放在一旁,又一邊說這是那裡個部位的骨頭,就好像是從土裡撿出什麼石頭一樣平常,難道他們一點恐懼都沒有嗎?還是已經變成一種工作常態而習慣了,但再想一想,他們撿的,其實也只不過當它是個"物質",而已,覺得恐怖,無非是自己心裡的障礙而已。
在《入殮師》(送行者)這部片子裡,主角小林大悟本來是個樂團的大提琴手,有一天,樂團突然解散而失業,他只好回到山形縣的家鄉找工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他找到了一個入殮師的工作,也就是替清潔遺體,替遺體化妝換衣的專門人員。
剛開始他對這個職業當然是很不能接受,但高薪的誘惑只好讓他繼續瞞著老婆繼續做下去;在這個工作中,他見識了不同的死者,不同性格的家屬,對死亡以致於生命這件事開始有了更多的體會。
大悟面對的死者形形色色,遺族也是形形色色,對待死亡的態度也是形形色色,死者男女老少都有,或傳統遺式或西方遺式,或哭天搶地或充滿歡樂,一幅人生百態圖。
既然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人人都會走到,是那麼平常的事,為什麼人人還是那麼諱於討論呢?片中澡堂阿姨兒子的態度多少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想法,他看不起大悟的職業,認為那不入流;而大悟的妻子美香,在知道他的職業之後也負氣出走。
人很奇怪,死亡這件事的確是跟我們生活習習相關,但大家都不願意討論,覺得觸霉頭,但就算你不談不去觸這個霉頭,他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說來就來。
如果說,生的時候死不存在,死的時候就沒有生了,那為什麼一般人對死亡這種事,還是會恐懼,或者是忌諱討論呢?可能是我們從來不知道那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物總有探究的慾望,而科學發達之後總有覺得能夠了解一切的驕傲,唯有死亡,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人類害怕死亡有兩個理由,一個是覺得到死時仍有未完成的事,另一個就是對未知的恐懼。
通常人們開始思考"死亡"這件事,都是在自己的摯親朋友過世後,才會正視它,要怎麼解釋死亡,任何理論,唯心或唯物論,在這種時候都是沒意義的,我們最當下的情感才是表現出生者與死者已經是在生/死兩個不同境界的存在證明;在影片裡,開澡堂的阿姨遽然過世,她的兒子才不得不面對這件事,在大悟細心的整理下,不僅她兒子的感情得到釋放,美香也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而若說人生這檔事本身就是有目的,那大悟擔任了入殮師這個工作,對生死有了更深的體驗後,他突然接到他離家出走三十年未見的父親的死訊,從抗拒到去看父親一面,他終於也親自整理了父親的遺體,免於父親被當無名屍粗暴對待的情況,父子的心結在終於在此化解,這不締也是一個圓滿的結局。
若以唯物論來說,人死了,留下的遺體就只是一個"物質"而已,再為死者做任何事都是無意義的,若以這個前提來說,我們所謂的「給往生者最後的尊嚴」這句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那麼,難道我們看到那些葬儀的繁文褥節都是不需要的嗎?影片裡大悟從在一旁觀摩,一直到親自整理遺體,那近乎舞蹈般流暢的動作,以及他的細心與體貼,在旁觀看的遺族無不得到了心裡的安慰;我才知道,原來喪葬儀式上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還活者的人而做的,唯有如此,還活著的人才能得到釋放,得以繼續走下去。
《入殮師》這部電影以入殮師的角度旁觀了人的生死,並對人生,愛情,親情提出了許多的思考。片子直視了"死亡"這個議題,讓人對死或生都有更深刻的思考,"死"本來就是人生的一個點,原來,我們對"死"抱持著什麼態度,取決於我們在"生"的時候怎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