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南洋
2009-03-24 07:52:55
需要正視這正在發生的歷史
終於有了一部講述我們父輩生命的歷史。工人階級,這一個曾經無比榮耀無比讓人嚮往的名字,已經在三十年的社會大洗牌中被無情的沉淪到底。傳統的城市工人階級,是直接承擔城市改革成本的社會群體。特別是九十年代中期的時候,在無數中西部城市的三線建設時所興建的工廠,我的父親母親和他們的同齡人,經歷著與劇中相似的命運。在那訪談的一個個老工人,公交上採訪的下崗女工身上,我分明看到了父親和母親的影子,想起了他們當年下崗後擺地攤、修家電、找零活補貼家用的奔波……因此,賈樟柯又一次準確擊中我的心臟。
回頭想想,十多年過去了,父輩們大都已屆退休之齡,有什麼「主流媒體」睜開眼看過,記錄過他們身上發生的命運呢?有的,恐怕只是劉歡輕描淡寫的歌曲「大不了從頭再來」。此外,他們卑微的掙扎,他們頑強的奮鬥,他們滿腔的青春,都只凝縮成政府工作報告裡面「國退民進」,「下崗分流」等等幾個冷冰冰的字眼。他們,沒有掌握社會發言權;他們,有意識的被集體緘默。
因此慶幸我們有了賈樟柯和他的這部電影。他的這種視角和姿態,正視這段歷史,通過講述的形式代表性的記錄一個個卑微個體的生命歷程,這本身就是我們這個扭曲的時代最需要的,一雙清澈的眼睛。有點像戳穿皇帝新衣的那個小孩子,他的存在就是讓某些人不爽的,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影片存在,我們才不至於完全被繁花似錦的螢屏麻痹,對父輩的偉大生命熟視無睹。
最後一段「82年成都mm」的戲似乎被罵得最多。且拋開趙濤扮相老氣不論的話,我覺得賈樟柯想表現的是「和解」的主題--年輕一代和父輩的和解,82年出生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我自己就是82年出生的,現在已經很體會到這層「和解」的含義。父母眼見一天天的衰老,還有多少歲月可供孩子漠視和叛逆?
今天的中國工人階級在哪裡?在國營大廠里還剩下一些,那是少數;真正多數的工人階級群體在珠三角長三角的民營勞動密集型工廠里。不要用「農民工」輕易的仍把他們歸為「農民」,請注意,這個核心在於「工」字。他們已經是中國工人階級最主要的組成者了,不論從心態上還是生活方式上,農村老家都已經是回不去的故鄉。他們正在遭受著集體失語的社會待遇,還沒有足夠的社會關注的陽光照耀到他們身上,缺乏足夠的勞資、安全保障;他們沒有佔地自建房屋的權利——中國不會允許出現貧民窟,也沒有權利分配城裡人獨享的經濟適用房,更別提上萬一平的商品房...因此他們離城市化還有無法逾越的鴻溝,夾在中間,與命運頑強抗爭,每天揮汗如雨為更好的明天而努力。他們,是我們需要正視的正在發生的歷史。如果說下一步偉大的作品(電影也好,文學也好)應該從哪裡出來的話,我想,應該就是從農民工題材里吧。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