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草烏
2009-03-25 09:27:04
願死若秋葉之靜美
看完《入殮師》,很好的上了一節死亡教育的課,有關屍體的。聽說死亡教育在歐美還比較普遍,反正在中國是沒有,至少我沒有受過,和性知識一樣,這些東西很忌諱的,基本靠自己去悟和偷學。屍體這方面也早有研究,常態的變態的都有。有一個作家叫文澤爾,在他的小說《幽靈停屍間》中,有這方的心理分析,尤其是介紹人物臨場心理反應時候,讓你看得毛骨悚然,他的另一本《從懼屍心理到戀屍癖》則相對比較常識化,普及知識又調足讀者胃口。
說到屍體,直到現在,我仍然能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看到屍體的情形,很小的時候臨近的一個老奶奶去世了,母親把我抱在手上,探著頭去看躺在棺材中的她,又非常猶豫的遮住我的眼睛,以後各種傳聞讓我知道,慈祥的老奶奶也有可能變成厲鬼,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去過他們家裡玩,臨近的誰家死了人,我總是害怕去他們家裡玩。直到奶奶的去世,摸著奶奶的臉,拉著她的手,沒有一絲害怕,想到的是一個親人就要離開我們,想到的是奶奶無限的關懷和溺愛。甚至到過年回家去看奶奶,我會跪下來親吻那片土地,沒有絲毫恐懼。
「人死了後的最後一樣東西還要由他人決定」。劇中人說的是棺材,不僅是棺材,生前也許可以通過努力讓生命像夏花一樣絢爛,可是如何做到死會像秋葉一樣安靜美麗,尤其是那些背負了亂七八糟糊里糊塗債的孽子們。電影安排了一個有著藝術追求的小林大悟,母親早逝,父親早年拋棄了他。四十多歲的人剛做了四個多月的大提琴手,樂團就解散了,由於花了很多錢來買專業的琴,加之還要養家,自己不得不再來找一份工作來還錢,終於找到一份「幫助旅行」的工作,漸漸知道是幫助他人收拾屍體,美其名曰:入殮師。
入行的第一份差事就狠狠的給小林上了一課,一個已經放置了兩個星期的老太太。可是作為一名入殮師,你必須看到的是那些腐爛的肉上面的蛆「閃爍著生命的光芒」,僅僅是跟著師傅看著,回去就開始噁心,身上有公車上人們受不了的異味,賢妻準備的美味雞肉這時候也會讓他噁心,還要編瞎話來應對朋友的詢問……
入殮師以他冷靜準確溫柔的情感給逝者送別,當然其中會因為遲到受到死者家屬的責罵,也會因為妻子的不理解回到娘家而孤獨,被妻子認為是「恥辱」和「骯髒」的身份還是被發現了,無助的狀態下他要辭職,社長的一片冷漠的告白讓他知道:「許多東西是好吃得讓人為難」。於是故事繼續推進,小林的業務繼續開展,似乎越來越多越來越順手,從奶奶到小孩子再到父親輩的,作為一個有著藝術追求的入殮師而言,似乎在整個過程中,那些難以發洩的情緒總是可以通過拉琴來派遣的。
終於故事一步步邁向昇華,妻子從娘家回來了,並帶來了懷孕的好消息,當然另一方面還是不願意他從事這樣讓未來的孩子丟臉的職業。這個時候,澡堂子裡德高望重的老太太死了,她為了給周圍的人帶來方便,老太太一輩子操持著這個浴室,讓所有人欽佩。小林大悟認真地給老人收拾後事,帶著老太太兒子轉變的眼神,帶著自己妻子欣賞的眼光,從人們的眼神中可以知道,小林的職業得到了眾人的認可。終於一直埋伏著的家庭這條線在最後提了上來,小林自己的父親死了,面對一個背信棄義的父親,在眾人的勸說和自己的職業感悟中,小林非常正式的完成了對父親的入殮儀式,維繫兒子和父親情感的一塊小石頭終於落了地。也是我們常常做的事情,能夠欣賞和包容許多人,但是往往不能原諒我們身邊的人。小林大悟似乎在最後一刻完成了入殮手到入殮師這一精神上的轉換。
中國儒家說:「不知生,焉知死」,從《入殮師》可以讀到的是,讀懂死才更會去珍惜生。和許多日本電影類似,似乎沒有近來中國電影的宏大敘事,普通人的平淡情感、家庭糾紛、日常起居,卻無比貼近生活,讓你在靜靜看完後,勾起骨子裡的某根弦暗地裡流淚,當然電影如果僅有這些小津安二郎式的平靜敘述也許很難入好萊塢的眼,正因為其中的溫情,小林回去洗澡的澡堂中溫馨的氛圍,縈繞在小林身邊的母親早逝父親的突然離去,甚至包括閑暇時候看到河中逆流而上的魚,還有小夫妻倆在父親留下的咖啡店裡面彈著琴說著話,小林在空曠的河邊演奏著大提琴,給父親入殮時候手中緊握的石頭,還有對異域展示的東方奇異的喪葬文化,飄蕩在整部電影中久石讓的安魂曲……
《入殮師》中儀式化的刻畫,讓觀眾消除了普通人對入殮師的恐懼和厭惡,一整套的工作程序,清潔、更衣、化妝、納棺等等,讓逝者在最後一刻體面的離開,更是給家人些許安慰。從開始入行,一種本能的害怕死亡讓小林和所有普通人一樣遠離屍體、敬畏屍體,劇中特有的表情是皺著眉頭,惶恐不安,魂不守舍,對應著妻子美香淡淡欲言又止的笑臉。隨著劇情的推進,這張沒有太多變化的臉到了後面卻有著得道高僧一樣的滄桑和深刻,讓人敬畏,此一番經歷給所有人上了一課,課程叫做:尊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