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二十四城記--24 City

二十四城记/24城记/二十四城故事

0 / 0人    112分鐘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翟永明
演員: 呂麗萍 陳沖 趙濤 陳建斌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xinlove

2009-03-25 21:08:19

《二十四城[24 City]》,《賈想》看得到的堅持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http://axinlove.com/2009/03/24-city/

《二十四城[24 City]》,《賈想》看得到的堅持
by @xinl.ve 090325

伴著電影《二十四城[24 City]》的風潮,賈樟柯把自己原來的一些文字和訪談時的應答,組合在一起出了《賈想1996-2008》一書。基本上所有的文字內容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沒有更多的新鮮內容,對那些熟悉並一直跟蹤導演消息的擁躉而言,《賈想》可能會引起失望。

終究,死忠的粉絲是微量,12年的跨越中,難以有人會有深刻的記憶,記住導演的每一部電影及其思慮。《賈想》按時間行進編排的方式,把當時的電影和當時記憶(創作動機和心路)放在一起,讓他人走過《小山回家》、《小武》到《二十四城》的路徑,「走你走過的路,感受你的人生」。對並不熟悉賈導的人而言(電影和他的真實人生),《賈想》給出了一條脈絡,導演堅守現有電影類型的思想脈絡,《賈想》有了可觀之處。

當時那些中斷學業的人都有理由,比如父親突然去世了,家裡需要一個男的去幹活;又如家裡供不起了,不想再花家裡的錢了。每個人都是有非常具體的原因,都是要承擔生命裡的一種責任,對別人的責任,就放棄了理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這些所謂堅持理想的人,其實付出的要比他們少得多,因為他們承擔了非常庸常,日復一日的生活。他們知道放棄理想的結果是什麼,但他們放棄了。縣城裡的生活,今天和明天沒有區別,一年前和一年後同樣沒有區別。這個電影傷感,生命對他們來說到這個地方就不會再有奇蹟出現了,不會再有可能性,剩下的就是在和時間作鬥爭的一種庸常人生。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對人對事的看法有非常大的轉變。我開始真的能夠體會,真的貼近那些所謂的失敗者,所謂的平常人。我覺得我能看到他們身上有力量,而這種力量是社會一直維持發展下去的動力。我把這些心情拍出來,想要談談我們的生活,可有人來聽嗎?

看得到的堅持:近乎古董的流行音樂,靜態寫生似的攝影鏡頭,平緩的搖鏡,被柱體隔離的受訪者,逆光下的人形,無法分別為紀錄片或劇情片的電影故事,還有最重要的「和時間作鬥爭的庸常人生」的關切。電影《二十四城》依然是賈樟柯的堅持,非常明確的賈氏製作。

成發集團,也被稱為420廠,一個曾經的軍工廠,在2008年賣了工廠的地皮要搬遷至其它地方。它從1958年開始的生命,到了2008年出現了一個大的轉折,在改變了千萬人命運的工廠的這次轉折衷,鏡頭對準與工廠存在千絲萬縷關係的八個人物。不在感傷工廠的搬遷彷彿是某段歲月的結束,受訪的人物去緬懷青春或曾經的記憶,而是讓他們道出被工廠的命運影響到的個體命運,各自不同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活。八個人物之間的交集,只有成發集團這個工廠,各自不同的生活軌跡在電影裡呈現共同的「生活」—-上班、活著。工廠搬遷產生的轉變,看似巨大,卻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時間每天都在流逝,今天和昨天肯定並不一樣,但是變化也好,不變也罷,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依然這樣繼續、年復一年,沒有更多的戲劇人生和波瀾起伏。「當時情形即是如此!」(This is the way things are!)。

在鏡頭前的工人,沒有聲音,他們想笑又惹住不笑的樣子,想起了劉小東在《東》里用畫布記住的人物。真實的存在,但離現在城市好遠,彷彿他們依然只是藝術形象的模型,在電影裡,在油畫裡才有生機,非專業的演員/真實的人物在賈樟柯的電影裡給人的感覺。但是,起用了三位著名女演員後的《二十四城》,少了一些真實後,也好像少了對於電影人物情感的更多「介入」,因此,本片少了《三峽好人》的「非常的寫實,對待底層生活的深入,對生命的尊重及人本的關懷,中國的城市不是只有上海、香港和北京」的感受。

讓觀眾自己去尋找與鏡頭中人物共通的情感?在連接場景之間的黑幕上打上白色字體的詩句,看到了文字和看到畫面的觀眾,尋找自己的人生體驗,依然還是賈樟柯之所欲也。

樹有多高,根有多深,看得到的堅持,看不到的生長。

24.City.2008.CN.DVDRip.XviD-PMCG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