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二十四城記--24 City

二十四城记/24城记/二十四城故事

7.1 / 1,363人    112分鐘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翟永明
演員: 呂麗萍 陳沖 趙濤 陳建斌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樾

2009-03-26 12:17:11

一枚城市記憶的琥珀


著名而倒霉的先鋒藝術家謝小萌先生曾在《瘋狂的石頭》里說過,這個城市是母體,是子宮,而我們都是她的孩子。我正在尋找一些人來展現這種母體的美。

我曾前後三次造訪過成都,除了連天的陰雨之外,那真是個很讓人著迷的城市。(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到,幾乎沒有陽光燦爛的鏡頭)那個盆地城市的四週遍佈著一些當年作為國家工業脊樑的大型國營工廠。這其中有些工廠如今還欣欣向榮,但幾乎已是鳳毛麟角。賈樟柯描寫的420廠舊址所在地,如今是一個叫做二十四城的商業住宅區。和住宅區的名字一樣變得藝術感和詩性十足的,還有人們關於這個廠的點滴回憶。這些回憶的藍本,可能都是一些平常而流俗的故事——工作,回鄉,下崗,再就業,經過了那個時代的人,每個人都可以說出很多這樣稀鬆平常的往事,無非是感嘆悲歡離合和個人的得失,然而在經過了賈樟柯一次發情般的懷舊,在那些八十年代的歌曲和外國性感詩句(比如葉慈的那句:穿過我青春的所有說謊的日子/我在陽光下招搖我的枝葉和花朵/現在我可以枯萎成為真理)的包裝和放大之後,猛地就被雕刻得感性而深刻。賈樟柯故事彷彿一次時代的逆行,在過去的那個只有集體沒有個體的歲月,沒有人會像賈樟柯一樣去發掘他們背後的故事。所以,這樣的述說的角度,輕而易舉的便引起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共鳴。

在大變革的時代,作為一種共性,人們對未來總是充滿了迷茫,反而對過去有一種特殊的狂熱。《二十四城記》在我看來把這種狂熱掩藏的很好,然而賈樟柯作為一個經歷者,他的懷念不可能不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賈樟柯是70年生人,這些曾經活躍在中國大地上的國營廠礦,應該是時刻伴隨著他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生活的。四二零廠到二十四城的變化,是當年無數國營企業輝煌的歷史和沒落的現在的一個標本般的轉變經歷,而其從一個側面反應出的成都這個城市的變化,也是中國無數城市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留影。可以說,即使沒有完整的經歷那樣的時代,我的祖輩,父輩,甚至我們這一代中的很多人,腦子中都有一個「四二零」的影子和一個「二十四城」的現在。在看的過程中,我甚至有一個想法,其實我們自己拿起DV,找到那些曾經的人,廢棄的工廠,很多人都可能會拍出一部自己的「二十四城」。

賈樟柯的電影在這之前我只看過兩部,一部《小武》,一部《三峽好人》。作為賈樟柯電影中的精神,這部《二十四城》,也是繼承了他電影裡一貫的秉性,一如既往的深沉而歡樂難覓,並以小人物來反映時代的變化,只不過這部以口述方式佔據了更大篇幅的紀傳體回憶錄,帶著更加滄桑和寫實主義的底色。電影裡記述了從四二零廠作為自己人生事業起點的老中青,甚至80後四代人的故事,記述了他的創立,崛起,輝煌以及沒落,記述了工廠的,城市的甚至個人的變遷和離合。這部電影的創作手法很像去年的那部《南京浩劫》,都是以電影演員扮演的方式來口述歷史,然而很多人可能會不明白,這部為了紀錄真實歷史變遷的電影為什麼要用一些著名電影演員來破壞這種本來很容易創造的真實感和嚴肅氛圍,賈樟柯為什麼又要放棄這種表現故事的主動權,而回到一個徹底的拍攝者的位置?我想,這是因為導演賈樟柯並不在乎你認為那些人物和故事是否真實,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這樣的題材,一定會讓我們感動,並讓我們不得不去相信。這樣藝術化的虛相,很容易的就勾起了你回憶的慾望,並投影到了現實。賈樟柯,他只是打開了你回憶的閘門而已。

我想起了小學的時候,我們學的那篇著名的課文《琥珀》——「在那塊透明的琥珀里,兩個小東西仍舊好好地躺著,我們可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一根毫毛。我們可以想像當時是怎樣的情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電影是獻給那些曾經活躍在中華大地各個城市的國有企業以及為了他們所奮鬥過的人們的,它像是一枚記憶的琥珀,包裹並埋葬它的是時代,是社會的發展,是城市的變遷,是那些廢棄的廠房,銹跡斑斑的機器,以及如今繁華的「二十四城」。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36990820.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