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來
2009-03-26 22:28:35
知死而為人
不知死,焉知生。我想這是本片最先明確的主題。一個落魄的大提琴師,回到家鄉無意而進入入殮行當。本無工作熱情和興趣的他,在目睹了前輩社長為一婦人的入殮的經歷、特別是婦人之夫感恩的答謝說「這是她最美麗的一天」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觀了這個男子的人生態度後,他正式的開始歸屬這一行業。死亡的神聖使得男子能始終平靜的面對人生。
所謂的職業,在西方以榮耀上帝而使人竭盡生命,在東方卻以生之尊嚴而區分著人類。職業的從事到底是否有差別,一個是光耀家鄉的大提琴師,一個卻是人人冷眼的入殮師,人生的選擇是否要必定而且要普適?入殮師什麼都不入主流,但是卻可以給自己最親的人送走最後一程,單就這點,即使是最有權力的王者也不得不屈膝嘆服。人之渺小,入殮師卻成就了人之至大。
整部電影貫穿宿命主題。不論是前輩社長對男子一眼選擇還是殯儀館的看門人,都傳達出人生既定的宿命意思。河流中的魚明智會死,仍然不顧向前,這不就是人類的一種寫照——既然最後塵歸塵,何苦還需要在世間苦苦掙扎?看門人說,這是自然的天定。順其自然而發揮生命之光熱。
關於仇恨,到底可以持續多久。父親在男子六歲時的背叛,男子在三十年里一直仇恨在心,以致都忘記了父親的面容。然後在影片的最後傳來父親的死訊,男子了解到父親竟一直孤獨終老,所有的行李只有一個箱子,這不能不說是種淒涼。然後,他看到了父親的手裡緊緊握著的,是他六歲時送給父親的石頭——當很早以前,人類不會語言的時候,贈送別人石頭代表著對那個人的所有感受。父親感受了兒子一輩子,終於換來兒子對他的回應。
2008年上映的這部片,是日本人民的一個關懷獻禮。所謂人生大可淡定,死亡只是必然要過的一道門,好好的走完生之路程,然後,「以後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