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7 01:27:11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在老家時還是經歷了一些喪葬儀式.一般而言,去世後遺體都會在家裡設靈堂供拜三日,然後才去火葬.這中間就會有類似片中的入殮師幫助穿衣,擺放遺體,設靈堂,有時會有化妝.其中翻動遺體的配合,穿衣的手法,梳頭的手勢,以及手腳擺放的細節確實和片中有很多是相似的.我很多次目睹了這些過程,很奇怪的是有些已經過去了近三十年,但人物場景卻仍然歷歷在目.如果不是因為這部片子,也許我都不敢相信自己仍舊有那麼一塊存儲空間還未被格式化.
回想起來,也許正是因為這些細節,儀式,加深了對去者的尊重,和記憶的保留.
不由的,感到了這種敬畏的美.很難想像一個逐漸失去"敬畏"的民族和文化會走多遠.
先不說別的,單說一部片子,幾乎喚起了我自打有記憶以來幾乎經歷的所有親人朋友的殯禮.就足以讓我打五星了.
一向以來,日本電影"獨有"的風味並非我的所好.這部片子當然也是很"典型".從鏡頭,色彩,剪輯,表演的臉譜化.
值得單獨說的是音樂.
一定程度上,在這部影片中,音樂不僅是加分項,甚至相對的控制了整個影片的節奏和基調.從一開始因為沉浸其中可能很難意識到,但當澡堂老闆娘的入殮儀式開始,音樂嘎然而止,你這才意識到入殮本來的悲涼,沉重.這時如果再回想片子之前部份所有的儀式,你才發現音樂相對平靜了觀眾對死亡的沉重.狡猾的導演並沒有過份利用這失去音樂的力量,很快,音樂再次奏起,情緒再次被平復.
就在這一關一開之間,死亡和音樂的互動完全建立起來.死亡本身應有的敬畏得到了凸顯,而文化對死亡的再定義又得到了延續.
當然"大石頭"和"小石頭"的寄託,有了孩子的父母應該不難體會.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這一傳統,但不管如何,就像日本點心,其裝飾感是不容置疑地能讓大部人接受的.
最後也有一問題,相信一定有人能指點:片子第一段入殮式上三副書法屏風倒置,應該是有什麼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