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魯尼卡
2009-03-30 04:46:37
《入殮師》:最後的奏鳴曲
去年10月,《入殮師》衝入日本票房三甲。原以為是一部恐怖片,便沒有特別注意。直到今年,該片在日本學院獎上獨領風騷,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後,才激發起我的觀影渴望。
本片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是一個因樂團解散而失業的大提琴手,放棄理想的他攜妻子回到鄉下生活,卻戲劇性的做起了一份「不正經的工作」—— 殯葬公司的入殮師。在歷經一番波折後,大悟最終得到了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而對於這份職業,甚至人生也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
就劇情而言,非專業編劇出身的小山薰堂創作的劇本只能算是二流,看過影片的四分之一基本上就能參透整部劇情。也因為平淡,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但冷門的題材掩蓋了劇情的平淡,由於入殮師職業的特殊性,讓人有種敬而遠之的神秘感,特別是那些沒有參加過殯葬儀式的觀眾,都想看看入殮師是如何工作的。影片一開始就很抓人,直接切入到焦點——殯葬儀式的現場。入殮師熟練、精細、井井有條、訓練有素的動作,以及那專注、一絲不苟的眼神,無不體現出對逝者的尊重。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景像已經不僅僅是一場儀式,而是一場精彩藝術的表演。(當然,對於影片中入殮師操作的部份是否經過藝術加工,我保留自己的意見。畢竟現實中對一具已經僵硬的遺體,能如此乾淨俐落的按程序完成整套動作,僅憑一己之力是很難完成的。)
「為了贖罪才做那樣的事情」,是人們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普遍存有的誤解,甚至一開始連大悟自己都這麼認為。其實,無需用言語做辯解,當人們親眼看到入殮師工作的場面,只需一次,定會為之感動,就像片中美香第一次看到大悟工作時的感受一樣,偏見、誤解伴著淚水一一化解。
一幕幕喪葬儀式的場景閃過,雖然只有短短數分鐘,但透過畫面我彷彿聽到了變性青年家中傳出的爭吵和母親的哭泣;小男孩或許還做著「甲子園」的棒球夢;額頭被印上口紅的老爺爺一定有個充滿歡笑、和睦的大家庭;正處於青春期的叛逆中學生,曾經也是一個聽話的乖巧女生 … … 雖然影片中只出現了這些家庭的葬禮場面,但這些被我臆想出的故事卻能真實的感受到。
久石讓為影片創作的原聲音樂深沉而優美,在大提琴與鋼琴的悲鳴中透出的一絲溫暖,正如影片海報中原本嚴肅、凝重的入殮儀式背景,卻被渲染成櫻花般的淡粉色,增添了些許溫情和浪漫。
樂師的表演為生者帶來感動,入殮師用雙手讓逝者以最安詳、最真實、最美麗的一面與親人道別,也是對活著的人最大的安慰。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或許我們都該嘗試用微笑面對… … (文 \貝魯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