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leanore

2009-03-31 06:39:17

長鏡頭


對於長鏡頭,我的理解很膚淺,就是用一個相對而言比較長的時間(放映時間約在2分鐘以上)的單個鏡頭表現一個事件發生的過程或者過程的一部份。長鏡頭理論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在本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一種與蒙太奇相對立的電影製作理論。
其實我覺得,與其說是對立的,倒不如說是互補的。因為在敘事上,他們各自都有優點。長鏡頭是攝影機連續不斷地對一個對象進行拍攝,有點像是人目不轉睛地觀察某個事物,因而具有這樣的性質:連續性、完整性和真實性。也可以表述為:時空的統一性,影像的整體性和效果的紀實性。也就是說,由於長鏡頭的時空是連續的,被攝對象的影像肯定是整體的,因而是不可能作假的,也就是真實的。
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在電影《俄羅斯方舟》中,只用一個鏡頭讓那位法國外交家穿越了俄羅斯千年的歷史,將巴贊倡導的長鏡頭美學理論推向了極致。
一個鏡頭裡,綜合運用了固定鏡頭和推、拉、搖、移、跟等幾乎所有的運動鏡頭。鏡頭強迫著觀眾的視線,把觀眾帶到這裡,那位法國外交家是一個遊客兼導遊,他和電影製作人的對話就是導遊詞,而其他人則是純表演者,為遊客演繹和闡釋俄羅斯的歷史。在這裡,長鏡頭最漂亮的地方就是它的自然連貫,雖然有時讓人感覺被拖著走,很不舒服,但總是帶著你看下去,不會想要放棄。
在一個鏡頭裡,各種景別的變化一氣呵成。景別的連貫變化,讓人覺得很自然很真實。從遠景到全景再到近景,那麼的流暢,讓觀眾對一個事物的興趣循序漸進。外交家在這做皇宮裡遊走著,他對於他所見事物的認識過程同時也是觀眾的視線行走過程。鏡頭觸及了從一場禮儀的遠景到某個侍衛的面部表情特寫,沒有任何剪輯和過度,但所有的都這麼順理成章。
即使是一個單獨的長鏡頭,但是始終有了兩個視角:一個是觀眾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另一個就是外交家的視角。第二種從某些方面來說可以理解為蒙太奇裡面的主觀鏡頭的運用。不用什麼特殊的轉場,走到哪裡,那裡就是敘事的地點,無論這裡發生什麼事都是所敘述的內容。就是拿著攝影機拍東西,再不按停止,就是這麼真實。
整個影片中,除了對白,只有接近尾聲時的舞會有音樂。也就是說,所有的聲音都是現場音,也沒有運用其他的音響。這或許也是長鏡頭表現其真實性的理由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