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i
2009-04-03 04:21:04
誰來挽救下我的審美觀
最近因為身邊多了愛看電影的人。所以就經常看電影。說到這裡順便感慨一下,我的人生可真是沒什麼堅持。周圍的朋友喜歡K歌,我就喜歡K歌;周圍的喜歡電影,我就電影。-_=
依次看了the reader,東邪西毒終極版,和okuribito。都感覺一般。但硬要排的話,心裡來的排序是the reader, okuribito到東邪西毒最終版。(看的場地依次是電腦,投影,和影院……-_-)
說兩句okuribito。
總而言之,大悟這個人我不是很理解。
他出國留學,母親葬禮時也沒有回去,他從小拉琴,好像賭徒一般花了大價錢買琴,一心想做一個演奏家,他這麼一個人,也許迫於生活去做入殮師。但是「很有歸屬感的」去做入殮師?目前為止我還理解不了。影片中唯一有點交代的是NK的老闆說,你就是天生的「入殮師」。太科幻了吧……沒說服力。
以我對人生有限的理解,當一個人一直去追逐夢想一直失敗一直追逐一直失敗一直追逐一直失敗,直到有一天抱著自我否定和不甘心不得不放手時,很可能會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躲起來,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或者甚至自暴自棄去做一份大家都看不起的工作?這也許是理解大悟行為的一個線索嗎?可還是不夠有說服力解釋為什麼他會「愛上」這工作。一路看下來,這樣的「為什麼」一直干擾我全身心帶入影片。
再跳到他喜歡了做入殮師的時候,除了工作就是拉琴,或者和同事混在一起。至於回了娘家的妻子呢,唔……就先不處理吧。其實那時候他應該已經確定了心意。妻子的支持與否於他大概也不是很重要(p.s.不等於他不難過,就好像我們選一百塊和五十塊,雖然算了一百塊,但是不能要那五十,還是挺讓人難過的。)。如果按照通常對本片的解釋,愛工作=對世人的慈悲和熱愛;那等價過來就變成「愛世人>愛妻子」。所以片中的妻子和廣末涼子,說到底也只是主人公(或者導演)心中的點綴嗎。我理解但是無法讚揚這樣的視角。
雖然我們可以腦中補全電影中未表現的鏡頭,來解釋上面的脫節。比如,也許他曾苦苦哀求妻子回家等等。但是導演選擇捨去不表現這些,大概是因為有所取。對的,儀式。反正日本是一個儀式感很強的國家。這次電影大受好評估計也跟很美的表達了這樣的儀式有關。對這樣周到和精細的儀式,我很讚嘆;但也不是毫無腹誹。而對於我所不能理解的主人公的轉變,我耿耿於懷。
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the reader勝於okuribito:任何時候,the reader里出現的Michael,我都是可以理解的(注意:不代表我贊成)。少年的他為什麼迷戀上一個中年女人,青年中年的他為什麼總是憂傷的把自己同世界隔開,老年的他為什麼瘋狂的閱讀卻並不願以愛人的身份去保護hanna。同樣,我也能理解hanna的所作所為。如果說人性,我身上的人性能和the reader共鳴,不能和入殮師共鳴。
但是我承認,這部片子技術精良;而且我還是被煽得忍不住一直流淚。我也承認,影片裡面出現的主配角演技都很好。所以我的結論是,片子是好的,儀式感是美的,但和我的距離是遠的。
最後再囉嗦幾句,其實片子很西化,只是西化得潤物細無聲(日本脫亞入歐的成效是顯著的)。我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入殮師在家裡出現的鏡頭,總讓我覺得如果換成一對金髮碧眼的夫婦,也絲毫不顯得突兀。
還有就是,我總覺得,社會再怎麼進步,分工再怎麼細緻。至親的人去世了,自己不動手,而靠著一個完全不大嘎的人的表演,喚回自己對逝者的愛意這件事,我不是很能接受。
我發現我對廣受好評的電影總是意見多多,所以請誰來挽救下我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