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ntonio

2009-04-06 02:16:37

我來看入殮師


   說實話對於這次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是部日本片,本人是非常的震驚,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第一次主動的看了這部日本電影《入殮師》---結果看完我跟女朋友說,給你推薦部日本電影,她說入殮師啊,我早看了(我忘了她是個日劇迷了,肯定是衝著廣末涼子去的,結果她的對這部電影的評語是廣末涼子的確很漂亮-無語)。
   說說我的感受吧,看了大家的一些感受,當然這部影片是拿生與死來說事的,所以,你可能會跟我討論如何面對死亡,生的意義,死的價值等等。不可否認的一點,導演是在拿著這一永遠都是神秘主題的主題--死亡,來講他的故事的,而且看完後每個人都會得到共鳴,生命和死亡的相依相偎的關係,生下來就奔向了死,死卻不是一個旅程的結束,而是另外一個旅程的開始等等等等,在這裡我就省略了3萬字在討論生與死的人生觀上,該討論的東西都藉由劇中的人物的道白一一道了出來,讓大家樹立一個良好的生命觀我相信這個任務算是此片圓滿的完成了。

  如果只是討論這種話題,我就不會有寫點東西的衝動了。

  愛,從開始看到片子結束,我都能感受到劇中每一個人物的那濃濃的愛。
  大悟有個愛她的妻子,當他花了一千八百萬日元買了一把琴的時候,妻子只是責怪他為什麼沒有跟他說,當他決定回鄉不住的時候,妻子也是笑笑的隨他前往,妻子的樂觀的生活態度,永遠支持愛人的勇氣,這種愛在大悟的身邊,你會想:我如果有大悟這樣的妻子就好了。
  大悟的爸爸媽媽的愛,爸爸媽媽一直都沒有出現,他們的愛導演也是側面的表現而已,爸爸留下所有的唱片,媽媽都保留著,爸爸的小屋咖啡店媽媽也是經營著,雖然導演沒有花很多筆墨在渲染大悟的父母,甚至都沒有安排什麼情節發生,但看的時候我卻一直在想像這樣一副場景:一個痴情的婦人守著一大堆丈夫留下的唱片,不捨得扔,只盼著心愛的人哪一天可以回心轉意回來,直到獨自把6歲的大悟辛苦的撫養成人也沒有改嫁,要知道一個年輕媽媽帶著一個六歲小孩沒有嫁人是什麼概念,沒有一股強烈的愛在媽媽的心裡她不會這樣,直到去世也是孑然一身。
   澡堂老太太一家人的愛,剛出現這一家的時候,媽媽跟兒子正在吵架,這樣的吵架我相信每個家庭都會有過吧,不管是大吵還是小吵我相信都是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但是最感人的並不是這裡,而是當兒子看著媽媽的棺木連通身體在熔爐里被大火焚燒的時候,兒子一直嘴裡在念: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我看這裡的時候哭了,為什麼兒子會說對不起,我相信他一定在為平時老是跟媽媽吵,雖然都是一點小事,為什麼不能讓老人開心點,想到這裡,想問問大家也問問呢我自己,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親人離我遠去的時候,你會不會說對不起?如果會的話,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彌補,有沒有平時老是跟父母對著幹,有沒有把父母對自己的關心當作麻煩,有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也不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讓父母擔心,父母有沒有因為你的事情操心勞累?如果有的話,不要等到你沒有機會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才發現你有好些事情沒有為父母做,而那個時候你只能說對不起三個字了。
   大悟的父子情。這段感情被導演處理的相當微妙,對於大悟來講,爸爸只是那幼年記憶里那張模糊的臉,還有逼自己學大提琴的望子成龍的爸爸,片中還有很多大悟回憶小時候的情景,洗澡,撿石頭等那些都是溫馨的場面,但在現實生活中,跟其他人提起來的時候,大悟卻很多的怨責,什麼「還真是個過份的爸爸」「可能現在已經死了吧」「你們這些拋棄孩子的父母怎麼這樣不負責任」等等之類的台詞,都能想像得到大悟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很渴望童年爸爸媽媽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卻對自己的這樣一個不負責任的爸爸卻充滿了怨恨,以致於剛剛知道父親去世還不想去過問這樣一個不好的爸爸。我相信這樣的感情都是一個普通人真真切切會有的感情。而當大悟沖的跑出門外,這種怨恨到了極點,潛台詞是:怎麼樣也不會去管不負責任的爸爸的!可是到了爸爸的遺體旁邊,要給自己的爸爸入殮的時候,這種感情又發生了變化,熟練的動作,像往常給其他人入殮的時候的情景幾乎一樣,眼前這個人的模樣又是那麼的陌生,就好像給一個陌生人入殮一樣的情景,分割了三十多年的感情從怨恨一下子到了一個空白的地方,我想怨恨也是因為愛的緣故吧,而這種陌生感,也的確是時間這個從來就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審判官把這份原本濃厚的父子情給幾乎就要衝淡了吧。而當大悟發現父親手中的小石頭,那濃厚的父子情就好像一包濃濃的紅茶剛剛被放進熱水裡面,那濃郁的茶汁在水中慢慢的散開一樣,伴隨著大悟的一點一點的兒時回憶,重新修復了三十多年的裂痕。眼淚也從大悟的眼睛裡流了出來,一邊入殮一邊流淚,我相信這就是這次入殮不同以往的特殊之情,這次是自己的父親。所以,大悟的父子情就像那拋物線一樣,從溫馨的回憶到怨恨的責備再到陌生的兩個人,最後父子情終於在大悟的心裏面變成了那一個清晰的父親笑容的畫面。我想這樣波折的感情變化卻在不知不覺的影片講述中,慢慢的呈現出來,導演的功力的確深不可測。
   影片講的是入殮師,自然少不了入殮的儀式,而導演安排的每一個大悟參加的入殮儀式都是「別有用心」,因為入殮的儀式從影片的一開始就有了一個詳細的講述,實在沒有必要每個人的入殮儀式都要重新講述一邊,導演之所以安排了眾多的入殮的場景,用心不在入殮,用心在於顯示每個家庭的愛,大悟和劇中主要人物的感情是普通人的情感體現,天底下卻還有千萬個家庭,每個家庭的生活卻是不盡相同,有性別錯亂的男孩(影片第一個),有家中的賢妻良母(那個抱怨大悟來晚的中年男子的妻子),有不好好上學跟男同學惹是生非的小太妹(頭髮紅紅的,男同學騎摩托車出事故的),等等等,我們通過大悟的入殮,看到了各色各樣的家庭,也看到了這些家庭裡面的愛,那個紅頭髮的小太妹,我就會想到平時爸爸媽媽對她缺少關心,小女生其實內心很孤獨很需要家人的關心,只能找朋友來傾訴,卻很容易在外邊學壞,以致於爸爸媽媽在她死後還要互相責怪,我相信這樣的家庭在日本有很多吧,導演就是給這樣的家庭敲一個警鐘:不要等到一切失去的時候,再做補償,那個時候你也只能自己悔恨和懊惱。還有一個很好玩的家庭,那就是那個腦門印滿了口紅印的中年男子,周圍幾位女子(太太,女兒吧)印完之後又在那裡看到那個樣子笑了的場景,讓你聯想到這個家庭平時就是那麼的樂觀,而且家庭充滿了西方的那種開放的愛,還有一個很樂觀的家庭,奶奶去世了,小孫女和家人向奶奶告別:奶奶,byebye,好像跟一位遠行的親人說再見,告訴她一路保重,也許老奶奶的晚年很幸福,一家人都在身邊享受到了天倫之樂,此生無憾了,很灑脫的走了。相比那幾家充滿了傷心自責的家庭,卻是另外一種滋味。當然,大悟碰到的第一具屍體,那個孤獨死去的老太太,卻是一番恐怖死狀,看來生前是並沒有得到什麼關心溫暖。
                     ----------看來,死,反映著你的生。

  說到這裡,大家知道我要說的話題是什麼了吧,那就是永遠都不神秘的話題--愛,我們大家普普通通的愛。當然這個影片最特殊的地方,在於他用死亡來講述愛的故事。沒有劇中人物一個個的去世,他們的親人卻也體會不到他們究竟失去了什麼,愛,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最起碼有一點我們確定愛只能是你活著的時候才可以去談,如果你死了,愛你的人會傷心,如果你愛的人不在了,你也會傷心,那麼不要等著這一切隨著我們的肉體消失的那一刻才開始領悟到愛的真諦,不然就真的太晚了。
  當然,這中間好些都是我的想像,可能大家在看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的想像,也許是我這個人想多了,所以我個人會覺得導演的功力很深,他是那種講事情不用全部講出來的,點到為止,這種含蓄的敘事方式乃至做人原則都是我們東方人獨有的,尤其我們中國人也是如此的,這種方式拍出來的電影讓像一杯濃茶,茶濃但不刺激人,過後只會讓你回味那無盡的芬郁的茶香。當然這麼嚴肅的生死話題中,導演同樣是穿插了幾個挺有喜劇色彩的細節。看來,討論生或死的確不是導演要重點表現的主題,只是他運用的手段,讓我們也看到了在死亡面前,人們平時那不顯山不露水的偉大的愛才徹底的釋放出來。生活中的愛,這交織著悲與喜,淚與笑,生與死的愛才是影片想要突出的。
   還有值得稱讚就是影片的配樂,大提琴的低沉的旋律奠定了整個影片的基調,整個電影的細節被導演安排的非常完美,像男主角的大提琴,片子裡面的三塊鵝卵石(各有不同的意義)等等都讓人感到導演的用心和點到為止的意境。
  最後,我不想把這個電影扯到什麼大和民族等等,這樣太偏隘了。這個片子主題是一個世界主題,是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有的愛情,親情,感情。這並不是說小日本就那麼的尊重生命,那麼明白愛是怎麼一回事。我相信奧斯卡的評委給他個最佳外語片也不是衝著什麼神秘的東方死亡禮儀等好奇心理,因為影片反映了一個泛人類的情感:愛,而且是我們身邊每個普通人的最最普通的感情,甚者在別人眼裡都談不上什麼轟轟烈烈,但對於你自己來說,那卻是最能觸及你的心靈深處的東西。愛,雖然不能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消失,但卻能隨著肉體的消失讓你悔恨終生,趁我們現在的每一分的機會去愛我們值得愛的人,不要等他離去的那一天說對不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