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典
2009-04-07 17:14:13
《親密》:現實處境裡一絲甘味
《親密》:現實處境裡一絲甘味
范典/文
從《甜蜜蜜》一路走來的岸西,一直在電影中炫她的文筆,可是並非部部都出精品,上次到影院看的一部《蝴蝶飛》更讓我懷疑她的水準,很俗濫的情節、甚至要靠演員的表演來贏取一點分,真讓我恨得咬牙。突然想到收在《張愛玲文集》中張以往的小文章,聯想到岸西是否也才華已盡,只能將以往的老底也抖出來賣,如果這樣不負責,真的要小看她的作品了。
《親密》的架構很簡單,演員也少,故事以倒敘的線路,一點點退回到最初。它相比於許鞍華的《男人四十》,氣勢上小了許多,後者以古詩境、新舊感情、兩代人境遇的融匯和穿插映出一幅中年男人的社會「面容」,注入了許氏關懷;《親密》顯得平實、素樸,無論從取鏡、鏡像,還是人生存的狀態,相較而言都顯得狹隘,初掌導筒的岸西儼然素麵登場,在電影中,小人物的命運不成其為「命運」,而總是在「錯過」、「交接」或「認同」、「拒絕」的簡單模式中來回。而且,你會看到似有若無的許氏風格,人物近景的鏡頭、於建築縫隙中亮著的一豆月亮、街頭立面的蕪雜、高架橋旁凝立的高樓大廈……很沉靜,絲毫沒有一般城市電影中的抒情、擺弄,如果你看過張一白的《夜·上海》或戴獲的《海上夢境》,肯定會為城市的炫麗、紛繁而興奮,但岸西無意於烘托城市風景——這與香港以往燈紅酒綠的影片不同,竟然洗盡鉛華,浮出一派大陸旮旯處的零亂、邋遢,故事的主基調即以這種環境墊底:幾位外貿小公司市場部的同事同擠一輛商務車,從城郊偏僻回到城市中心。工作環境的艱苦使這些小人物總是處在一種尷尬、侷促、曖昧的狀態中,這也是岸西隱伏在劇本中的機關——她的目的並非要揭示什麼,或反映什麼,而僅僅是出於一種表達,對香港中低層生存面貌的搬呈。因為她的心緒是複雜而斑駁的,隱藏了溫情脈脈的「假同情」,突顯了城市、天空的遼闊,將自己搬離開來,同時,她的女性意識總是提醒她,這是以女性為視角的影片,不能全盤放入「廉價」且「冰凍」的社會價值理論中,所以,還是以林嘉欣為一根線串聯了這個故事。城市是「現實」,而那豆月是一閃而過的「女性意識」。
林嘉欣飾演的佩,不過是擠在商務車中的一員,每日搭乘主管湯少的車回家,日漸湧入心內的情愫令其甘願成為愛情俘虜。電影似是為強調兩人之間「親密」關係的產生,追根溯源,一段段回到從前,逐漸把兩人的身份、背景交代出來。劇中有句話印象很深,大概是:如果沒有身邊這些人,我大概就沒有機會這樣堂而皇之的和你在一起。這其實是現代人的一種悲哀共識,越是隱秘的感情你越是看不到,在很多時候看到的並非你想得到的——這就像一位鎮日在菜場賣菜的大媽,如果告訴你她私底下是丁字褲收藏家,你一定嚇得不輕。這種情況,大概只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不知也不問,就要活得輕鬆些。所以岸西很聰明,不想去多講什麼,只是似有若無的給些提示,就連人物內心具體想什麼,她也是懶於交代的,只等你自己揣摩。不過有一點,她在倒敘的過程中總是在提供人物之間的溝通方式,例如:與醫生的交流(暗示她對婚外情的焦慮和為自己找出路)、火警發生時避到陽台講壽險、湯少藉故「炒」佩、飯廳巧遇等,似乎一直圍繞兩人的感情展開,當然岸西沒有傻到單純講愛,她大講社會、個人價值的微渺、前途、辦公室矛盾等,只是偶爾會出出題,將人映得通透些。可是她過份強調這種狀態,倒使人物本身有所偏失,像佩這個人物就顯得只有一個「表情」,那便是憂鬱而簡單,而湯少始終處於一種還未「萌發」的狀態。
不是不喜歡這部電影,它有它的優缺點,但至少沒能完全表述清楚,而且也未有可以拎得出來讓人把玩的東西。攝影是李屏賓,但有些長鏡頭過於擺弄,比如在車內等拖車來時,有許志安冗長的一段話語,喋喋不休以致於這個人物顯得有些莫名其妙。湯少是為前途削尖腦袋千方百計往裡鑽的人(週末早起打高爾夫為竊聽商界資訊),已婚,有兩個孩子;佩呢,單身、長期失眠、一點點沉澱到對上司的眷戀中去。這近乎於一個俗爛的故事,卻由於岸西的不動聲色及對男女在現代社會處境的辨認而顯出一絲甘味來。希望她越寫越湛也越拍越好。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