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平身

2009-04-12 08:20:48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



    記得以前翻過一本書《與死亡言和》,說的卻是中西方古代酷刑,看完徒增恐懼。

    死亡是無法迴避的結局,在生者眼中總是腐爛、恐怖的代名詞,宗教則利用這種心理約束人在世的行為,曰:「要……or不要……,否則要下地獄的。」

   
    不久前外公去世時,也曾親眼目睹葬禮的全過程,屋子裡躺在透明棺材裡的外公似乎被我們刻意地迴避開了,注意力則放在前來「做法」的先生身上。我嘗試去回憶外公,卻被香火熏得暈暈乎乎,心中一片迷茫。現在想來,記得的只有繁瑣的入葬程序,以及在配合作法而長時間跪拜時,為了轉移注意力而看到的牆上地獄的圖畫。而葬禮過後,我便也投入正常生活,只是,為心中沒有一點悲傷的冷漠感到愧疚。

    看電影時,當看到入殮的過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外公。死者被入殮師溫柔地注視著擦淨身體、換好衣服、上好妝,然後輕輕地移入棺材之中。猶記一個情節,一位喪妻的男子因為入殮師的遲到大發脾氣「遲到了5分鐘!你們不是靠死人吃飯的嗎?」卻在工作結束後對入殮師說「謝謝你們!這是她最美麗的一天。」 還有一個可愛的小孫女,在入殮時說「奶奶說了她要穿長筒襪!」於是一家人把襪子穿好,然後開心地笑了。

    於是我想,如果有人也這樣溫柔地對待外公,如果我能全過程看著他,是不是我心中對他本來模糊地映像可以變得清楚?是不是我可以更安心地送他離開而心中沒有愧疚?

    死了就去了,而對死者的補償填充的卻是生者的愧疚。一個人死了還能感受什麼?我們願死者安息,真正安息的卻是我們。所以我們看到電影中,家屬總願死者是自己心中最美的那一面,而當死者圓滿,家屬或是因安心而忘卻悲傷,或是因還願而情緒上湧。

 
    另一個在意的細節,是主角在妻子離開後,一個人吃麵包時,塗上一層果醬,瞥見桌上的鮮花,於是摘下一瓣黏在醬上送入嘴中。記得身邊一個朋友說,她最大的理想是發現身邊的美。我聽後笑笑,並未做太多評價。但電影中,一個天賦有限的大提琴手,一個在看到搏擊河流的魚看到的是它的死亡的人,卻在一日日面對死屍中,懂得了美,懂得了生活的美。

    儒家說:「未知生焉知死?」可如此看來,恰恰相反。

    死亡可以說是最為骯髒之事,腐爛、屍臭、消逝。但當你懂得在死中發掘美,懂得溫柔地去圓死者與生者最後的共同的夢,這世間又有什麼不是美的呢?我記得當時我看到死者美麗而安詳的臉龐時,心想:如果活著還不如死了美,那做人不是太失敗?

 
    真的很感謝導演,向世人展現了如此美麗的死亡。

    從人類誕生以來,就沒有停止思考過死亡,人們用想像力為自己描繪出死後的世界以自我安慰,但死者無聲,對於死亡,生者永遠無法得知。但當看到可以死得那麼美,心中對死亡的恐懼確實減少不少。電影中那個火葬場大叔說:「死了就是從一個世界邁入另一個世界,而我就是那看門人。」而經過入殮後的死者,有著如此乾淨的身體、漂亮的衣服、美麗的妝容,即使面對的是地獄,我想也可以從容面對。
   

    周國平曾說:「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

    有意義,無可否認。徒勞?不,我覺得收穫良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