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ux
2009-04-13 06:11:18
誰是《偷拐搶騙》的主角:兼談我對電影類型的一種劃分
【閒話】:致敬者的尷尬
在談這部老電影《偷拐搶騙》之前,先說幾句老掉牙的閒話,不吐不快,順便也可以作為背景資料。
作為蓋里奇的代表作之一,《偷拐搶騙》(Snatch)的知名度比其處女作《兩桿大煙槍》稍遜,雖然精彩程度與後者相比不相上下甚至更加引人入勝。誰讓《兩桿大煙槍》先入為主,而《偷拐搶騙》沿襲老路呢?再精彩也沒有本質突破,只能背上「續集」的帽子,活在前輩的陰影中。
幾乎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寧浩的《瘋狂的賽車》上。比起《瘋狂的石頭》的眾口一詞的讚嘆,《賽車》即便做的再出色再精緻,也難逃落入窠臼的微詞。
寧浩比蓋里奇更為悲慘的是,他還將永遠背負「中國的蓋里奇」的帽子,相信一輩子都不能摘下。即便之後轉型做其他電影,也無法抹殺他模仿蓋里奇成名這一鐵的事實。一個導演模仿自己的前期作品,雖然難逃乏善可陳之責,但的確無可厚非。正如《偷拐搶騙》之與《兩桿大煙槍》,《瘋狂的賽車》之與《瘋狂的石頭》,說不好聽的是江郎才盡,但也可以說好聽的,叫做風格的延續。頂頂不幸的是,一個導演模仿另外一個導演,這就似乎變得不那麼理直氣壯了。往好聽的說,叫「向XX致敬」;但更多的時候,脫帽致意太頻繁,總不免有「吃冷飯」之譏。
【正題】:誰是真正的主角
比起《兩桿大煙槍》來,《偷拐搶騙》的演員陣容更加強大。除了蓋里奇的御用主演光頭傑森來扮演線索人物土耳其之外,最大牌的當然是大帥哥布拉德-皮特,這個吉普賽拳擊天才的古怪口音和健美身材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但同樣無法忽視、表現同樣精彩、讓人過目不忘的還有飾演四指法蘭的本尼西奧-德-托羅,本色出演鋼牙東尼的維尼-瓊斯,讓越瘋狂約冷靜的狂人阿托出神入化的艾倫-福特......
土耳其(傑森-斯坦森)不是主角,雖然他是整個電影的敘事者,是線索人物。
吉普賽拳擊手(布拉德-皮特)不是主角,雖然他的名氣最大,形象最閃亮,毫不客氣地佔據了海報的最中央。
神奇狗狗不是主角,雖然它的snatch神功比那幫由人扮演的酷哥更令人瞠目結舌,並且成功地活生生消化掉2克拉的鑽石。
主角甚至也不是大家公認的那顆86克拉的巨鑽,雖然它是電影的核心吸引子,招惹各路人馬慘烈火併的第一推動力,繁雜情節的中心關節點。
真正的主角只有一個:蓋里奇。
【理由】:我們記住了誰
有些電影,可以說大多數電影,主角都是其中的一二主演,「男主角」、「女主角」似乎成了電影的不二選擇。觀眾們往往把自己代入到主演身上,隨著他們的遭遇而心潮澎湃,其他一切都是背景,襯托,必要的鋪墊。電影過後,我們記住的是主演,記住了他的故事,他的演技。這種影片,可以看做是「傳記」電影,因為這和傳記作品沒有什麼區別,人物、事件、環境這三要素中,事件和環境都服從於人物刻畫這一中心任務,電影要表達的也是人物在事件和環境中的種種反應,在情節的推進和環境的變化中全方位展現人物的性格、特質。電影的最後,在最極致的環境中,最激烈的情節衝突中,主角來一個終極了斷,人物塑造宣告徹底完成,電影結束。
蓋里奇顯然不是「傳記」電影的忠實粉絲。他深知傳記式電影的一大弊病:過份依賴演員的個人魅力,經不起劇透的考驗,導演的發言權和控制力太小。要打破這一常規,必須摒棄「主角」的窠套,讓觀眾無法全心全意地代入到任何一個角色中,必須跟隨導演的鏡頭,跳到雲端,俯視整個事態雲詭波譎的發展。這是蓋里奇的追求,也是他的野心,讓人們看完電影之後,無法用簡單的一句兩句複述出情節來,甚至無法說出來誰是真正的主演,能夠記住的,是電影的精彩,從而不由自主產生一個首要的問題:「電影真讚,導演是誰?」
這種類型的影片,我們不妨稱之為「情節」電影。在人物、事件和環境這三要素中,事件上升為第一要素,是整個電影的中心。沒有絕對的主人公,一切服從情節的邏輯發展,為了讓情節從一個高潮推向另一個高潮,沒有人是不可以犧牲的,絕對不允許「傳記」電影那些打不死的英雄出現——那太不符合邏輯,影響了情節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這類電影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最厲害、最聰明、最強大的不一定就是主角,甚至很可能早早掛掉。縱觀《兩桿大煙槍》、《偷拐搶騙》、《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莫不如此,強者再強,也無法預料事態的戲劇性發展,陰差陽錯之中,採取最符合理性的行動的人,卻往往得到最出乎意料的結局。不到電影結束,你完全無法判斷誰能最後勝出——甚至即使到電影結束,你也不知道故事有沒有完結,就像《偷拐搶騙》最後蓋下的那個大大的END,誰都明白這不是真正的END,一場新的腥風血雨馬上就要撲面而來,看似全身而退、因禍得福的土耳其哥倆,你們的路還長著呢!
【標準】人物、事件和環境
分析至此,我對電影類型的劃分理念已經呼之欲出:根據電影三要素中誰是重心,分為「傳記」電影、「情節」電影和「現象」電影。傳記電影以人物刻畫為重心,情節電影以事件發展為重心,現象電影以環境反映為重心。
「現象」電影,一般都有很較為深刻的主題背景,無論是人物的刻畫,還是事件的發展,都是某種特定環境的產物,最能引發人們思考的,不是主人公的境遇,也不是情節的離奇,而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產生、會有這樣的事發生。換言之,觀影者思考的主題,不是人物,也不是事件,而是電影所設置的環境。
伊斯特伍德的經典影片《神秘河》就是一部典型的「現象式」電影。影片似乎有三個主人公,一個代表悲慘和懦弱,一個代表幸運和強勢,一個代表正義和救贖。說不上他們三個誰是真正的主角,而情節也似乎缺乏新意,是比較老套的誤解和因果。但看完電影,令人震撼的是,既沒有大團圓的結局,甚至也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安慰。不知道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命運決定性格,觀眾就這麼倉惶無措地走出影院,一腔抑鬱的愁緒無從收拾。現在我們終於明白,電影不是講人的,也不是說事的,而是在反映、控訴、反思導致這些悲劇和荒誕產生的社會環境。直言之,那就是冷漠和信任的缺失。正是這一環境,導致了電影所表現的令人無法呼吸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現象」電影。
同樣是伊斯特伍德的導演代表作,《百萬美元寶貝》,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現象」電影,其主題是看到最後三十分鐘才令人恍然大悟的「安樂死」。《天生殺人狂》控訴的對象則是媒體的瘋狂以及其缺乏約束的影響力。經典中的經典《計程車司機》,更是將主題直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價值觀的淪喪和四處瀰漫的空虛、冷漠。這些,都可以歸之於「現象」電影,不管人物刻畫多麼出彩,不管情節設置多麼高妙,最讓人們記住和思考的,卻是那些人間悲喜的根源:環境。諸多非主流的cult電影,大都在打「現象」牌,不過能夠做到兼顧娛樂性和深刻性的,確實鳳毛麟角,分寸尺度稍有偏差,便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犬。
【作業】不妨試試我的分類法
總算大致把傳記電影、情節電影和現象電影這一分類法說完了。我不是搞電影理論研究的,也還沒有查過相關電影分類法的資料,不知道這種分類法是不是在拾人牙慧。而且,人物、事件和環境三要素,一般是用在小說上的,至於是否也適用於電影,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這些都無關緊要,對我來說,能提出一種自洽的理論,並且能夠詮釋一些現象,這就足夠了。
同意我觀點的朋友,不妨看完電影后,回想一下自己記住了什麼,實驗一下我的分類法,看有沒有道理。記住:
(1)記住了主角的,是「傳記」電影;
(2)記住了導演的,是「情節」電影;
(3)記住了電影的,是「現象」電影。
bd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