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牛津謀殺案--Oxford Murders

深度谜案/牛津谋杀案/牛津杀手

6.1 / 30,900人    104分鐘

導演: 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
編劇: 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 Jorge Guerricaechevarria
演員: 伊利亞伍德 約翰赫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卡卡同學『弗洛Y德』

2009-04-14 03:16:24

『牛津殺手』——我看到了俄狄浦斯



牛津殺手講的是發生在牛津大學的一系列謀殺案,由教授S和學生M聯手憑藉數字和邏輯試圖找出真兇的故事。

故事俗不俗套,情節精不精彩暫且無視好了,至於那些個邏輯學和數字理論也都不在討論範圍,來玩人物Profile吧。

關於學生M
我堅決的認為,這娃從開始的糾結在俄狄浦斯情結(或者說三角關係情結)上,到最後通過案件的解決繼而圓滿的「弒父」,解決了性蕾期進入同性期時候留下的癥結,這片講的不就是這個麼。

萌芽期的男童從對異性母親感興趣,而排斥同性父親,形成三角關係的俄狄浦斯情結,到慢慢轉而與父親親近,向其學習如何做個男人,進入同性期,從而圓滿解決俄狄浦斯情結。

學生M對教授S的仰慕、追隨、取悅、渴望被接受,體現了他與父親近、接近父權的渴望。
而期間的發生爭執、否定與奚落,又呈現出M排斥、報復同性父親的一面。

劇中一段基於心理學上對罪犯的假定,這樣說的:

「罪犯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摻雜著報復的渴望的混合體」
「還有強烈得多的歸屬你的世界的渴望,S,他希望你接受他,他在試著取悅你,好像他剛開始墮入愛河」
「心理學家認為罪犯是孤獨活著、飽受壓抑的同性戀」

你看,同樣的懷著對教授S既渴望又排斥情結的M,也是難怪乎會被歸入「嫌疑犯」了。


但假如由於某種原因,讓性蕾期的男童無法順利完成『心』到『性』的發展,留下未解決的癥結,那麼其長大之後,仍然會有意無意的徘徊在三角關係之中,常常結交已婚的年長女性,或是懷疑配偶有別的情人。

所以說學生M會別彆扭扭的不停地鬧三角關係,正是由於其在性蕾期進入同性期時遭遇到挫折,『心』到『性』的發展過程中有了停滯,無法成熟。

學生M一方面很害怕與異性長久的保持某種親近關係,另一方面又本能的渴望。
當然M並不懼怕發生性關係,但是單單靠性關係並不足以讓潛抑慾望共鳴,而Libido勢必又會逆流。

於是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母親的替代角色,學生M的年長女友,曾經是教授S秘密戀人的護士L小姐,既成為了M藉著『轉換作用』的潛意識幻想的象徵,又成就了M帶有野心的願望的實現。

審視一番之下,學生M排除了羅曼蒂克的重要性,選擇英雄式冒險,目的是博得L小姐的青瞇,從而戰勝情敵,他的「父」——教授S。


儘管L小姐或他人都誤解了M對教授S的曖昧情感,甚至最後在機場分道揚彪,但這都不過是學生M對抗慾望的一種意識上的防禦性戰術,理性的自我克制罷了。

嘿嘿~我這麼說的證據麼,你看,最後當M拿出教授S給他的那張空白答案紙時,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所期待的已經出現,並毫不猶豫的抓住了它,此時護士L小姐的存在與否,於他,也已經變得無關緊要了。

如果M只是懷有親近渴望的曖昧,他完全可以把那個折成三角形的紙片當作教授S給的答案,但是他不,摻雜著報復的快感他擯棄了防禦。

所以,不管如何曖昧,最終,俄狄浦斯,他要的只是戰勝——這『弒父』的結局。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