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絲特蘿蔔斯雞
2009-04-15 01:46:19
死亡也要如此美麗
其實我想了很久,到底要叫做什麼呢?究竟是什麼樣的名字或者是詞彙可以表達那樣一份安靜得可以接受死亡的心情呢?正如同《入殮師》又名《為逝者送行的人》,可我卻更偏愛第一種,有些東西是不需要華麗麗的。
當大悟的雙手不再以觸摸大提琴為主要的生活依據後,是任人,甚至包括他自己都無法預料到,他會去碰觸談死色變的屍體,而且還要從頭到腳、從裡到外將屍體來以最後的「處理」,當然「處理」這個詞並非貶義,甚至它根本就無法表達大悟以及如大悟一樣的人們的心情。
用「溫柔地對待」來形容一個人在化為灰燼前的這個過程,可能最為貼切,因為在活著的時候,也很難有機會,除了最親近的人以外,有一個陌生人可以如此毫無邪念,甚至包含著崇敬、關愛與用心的去擦拭、裝扮自己。
廣告中說關於旅程的工作,其實真的很正確,只是旅程的路途是我們常人所看不到的。因為沒有死亡,就不會有新的旅程開始。曾經踏上旅程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我們自己親手打理的,或者也有家人的協同。可是當我們再也無法坐起來,無法動手的時候,我們的家人能夠為我們做的卻變得有限了,一個被悲傷包圍的雙手、被眼淚填滿的雙眼怎麼可能看到生前的美,做出生前的樣子呢?那麼這一切就要交給另外的人---入殮師,由他幫助我們完成新旅程的開始。曾經為了旅程盡心裝扮的心情就要交給小悟與佐佐木先生幫忙完成。
所有的這一切,如果沒有入殮師,我們怎能體會到?逝去的人可能就篷頭垢面的去見先我們而去的親朋友人,久未謀面的另一個世界裡,見到的卻是如此難堪的人。如果沒有入殮師,活著人又怎能記得我們美麗的臉,反而會被悲傷的漩渦深深吸進去。
死亡的片子好多人都在拍,好多人都在說,但我一直認為說死亡主題的最高明的人應該是日本的,可以如此平靜而流暢的訴說跟死亡有關的事情,這也許就是入殮師的魅力所在吧。
佐佐木先生說,夫妻之間總會因為一個人的死亡而徹底分開,留下另外的一個人孤單的在活著。這就是再平常不過,但卻不會被我們輕易接受的現實。所以佐佐木先生會把太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送她一程。如果有一天是我們的話,我無法想像自己的表現。看過太多這樣的悲歡離合,不想感知,也可以發現那種痛楚,哭天搶地換來的還是無法扭轉的現實。所以活著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的珍惜。
死亡不是一件最為悲傷的事情,而因為死亡而懼怕所有的一切才是真正的可怕。澡堂老闆娘家的常客到了最後才揭露自己火化師的身份,其實他也是最能夠看清楚死與生之間關係的人之一。死和活著只是這麼一扇門,他就是那個掌門人,開與關只在一個按鈕之間,但不論是誰,都會通過這扇門踏上新的旅程。
也許是因為離死亡太遠了吧,所以我們這些鄙棄著與死亡打交道的人們,卻完全沒有領悟到,他們才是最為明白死亡含義的傢伙。
PS:美麗的日本,和《非誠勿擾》中的感官完全不同,如果你要問我哪一個更像日本,我會直接把票投向馮小剛的作品。
日本現代文化可以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了吧,它完全不再需要譁眾來取寵了,而我們卻依然靠唱著小調,哼著小曲,按摩觀眾的癢癢肉過活,如果沒有這個部位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