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桂子

2009-04-17 00:53:16

不知死,焉知生?


   看著《入殮師》,不僅僅只有感動,和不停用紙巾擦眼淚,還有很多思考,關於生死。

    正如劇中有一句台詞說道:「選再貴的棺材到最後都是一把火給燒掉。真諷刺,人最後的一件事也是由其他人決定的。」入殮師所做的一切,死人自然已經無法感受到。入殮師把屍體擦拭乾淨,穿上乾淨的衣服,花上漂亮的妝容,只為讓活著的人心安。人已經去了,活著的人只想能再看到他或她最美時候的容顏,看到他們體面的離去,算是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了。那個因為小林和老入殮師晚到五分鐘就大發雷霆的家屬,在看到老入殮師專業,溫柔,神聖的為他死去的老婆入殮後,感動的痛哭。並向入殮師道歉,說::「這是我見到她最漂亮的時候。」

    記得前年春節爺爺去世的時候,爸爸連著幾天沒有睡覺,眼睛裡佈滿紅絲,嗓子也已經沙啞。屋裡屋外,還要打點。出殯那天,適逢是十年不遇的大雪,要走水路,和很長的一段山路。腳踏到地上,雪已經沒到膝蓋。還要抬棺,拿各種紙炮。爸爸叔叔和他們的幾個摯友,就這麼一深一淺的走過去。回來時,全身都濕透,臘月的雪水刺骨。只為逝者入土為安。

    人去了,自己不知道痛苦。最多的是給親近人的震動。看完《返老還童》,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不要比愛的人活得時間久,那只會痛苦。有的人童年夭折,有的青年因血氣方剛意外而去,有的中年因病痛而去,有的老年壽終正寢。親人或為之惋惜,為之痛心,或在不捨之餘為之慶幸。可是,一切總會過去。死亡留給生者更多思考的,是該如何生活?

    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可是,不知死,焉知生?

    不思考死的意義,怎知如何生?

    羅素說,他生活的意義在於「追求愛,獲取知識,憐憫人類的不幸」。美國的社會學家馬斯洛說,人活著的需求分五個層次:「生理,安全,愛,尊重,自我實現。」有人說要活得幸福,有人以追求功名為樂,有的以心靈充盈為樂,有的以生活平順為樂,有的以實現自我為樂。各有各的活法,自己樂意就行。也沒有什麼好攀比,好鄙視他人,好不屑一顧的。

   電影中的小林是個可愛的,天真的,有些懦弱的人。當生活偏離了原本預想的軌道,他放棄了一直的夢想,賣掉大提琴,回到鄉下,當起了入殮師這個被社會正統價值觀鄙視的職業。可是,他愛上了這個職業。像牧師一樣送死者最後一程,讓生者欣慰,悲憫生死。其實,當夢想照進現實,不契合也好,反差也罷,現實或許也沒那麼糟,both feet on the earth,一步步走向生的豐富。

    也許,河豚的魚白沒有相像的那麼難吃,反而是「好吃的讓人為難」。不試試,怎知不會心醉,又何必為隱憂心碎呢?

    從終點看我們一路走來,才覺得:生,對於你我,都是愉快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