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essa
2009-04-17 21:07:00
(死亡+勵志)×親情+大師配樂=おくりびと
主要是太熟悉一些套路了.
好萊塢有好萊塢的套路, 瓊瑤劇有瓊瑤劇的套路, 日本影劇也是同樣, 道理一樣, 其實沒有對錯, 其後總有其文化的土壤. 循規蹈矩的長處是安全, 短處便是所謂的俗套. 其運用的功力就是在於此兩者的平衡.
此處所謂套路倒非指常見的橋段, 而是一些帶有特有文化因子的一些元素, 像日本電影中熱愛探討的主題之一便是"死亡". 觀影時直面這一元素明顯產生一種文化出離感. 片中的對死亡"從容"雖不是日本的專利, 世界上很多文化也有其特殊的敬畏心態, 但日本特有的是這種文化心理把其儀式化背後更抱著某種"尊崇"的好感. 由此聯想到, 不管是日本和韓國, 近期很多自殺案件背後的意義都有特有的"明志"的涵義, 這一文化傳承是不容忽視的. 我國古代士大夫階層也曾有過這種對死亡的"氣節"解讀. 只是後來的歷史演變下, 沒有像日本更演進到看似"極端"的程度.
其外另一個獨特又過於套路的元素就是"勵志"的標籤.看日劇稍微多一點的觀眾都會意識到這簡直是幾乎所以日劇中逃不掉的元素. 幾乎任何職業都可以拍得非常勵志非常拼, 有時誇張到拍出非常上進的妓女和男妓(和), "勵志"劇都是一貫相承的白手起家最後出人頭地的經歷, 只是不斷地將主人公換職業而已, 角色配置和大致的情節都可以猜出個七八分.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不過電影相較於電視劇將其更藝術化和去誇張化, 雖然潛主題是一致的, 此片加了一些這樣那樣的元素, 像入殮師這種邊緣職業, 還有圍繞死亡的一些"親情"配置. 片中每個細節每個人死都有著其承前啟後推動劇情和煽動情感的作用, 結構工整, 甚至有些過於端正, 反倒失掉了誠意和意外. 就像當你知道是故意煽情, 怎麼還可能配合地隨之波動? 情感鋪墊得單薄和刻意, 即使技巧幾乎挑不出紕漏.
不過沒受過日劇"訓練"的觀眾會很吃這一套, 就像我們受過大量港台武俠片的薰陶後對當年臥虎藏龍能得奧斯卡感到出乎意料一樣. 老外看"臥"是正宗的中國情調, 反過來看"入"也是亦然. 乾淨的畫面, 哲理的台詞, 溫馨的親情, 再加上些許討巧不輕不淡的喜劇元素, 不僅看得懂能接受又很ZEN很日本.
奧斯卡也有奧斯卡的套路, 相較各種口味殊異的電影節, 這是更大眾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