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言之遠
2009-04-18 18:23:32
三個女人的驕傲與掙扎
去年9月份寫的。轉到豆瓣來,懷念這部影片。就這樣半年過去,我的畢業論文 The Exploration of Feminine Awareness in Mrs. Dalloway 也於上個星期定稿。
-------------------------------------------
不得不感慨,我要表達的是在這之前沒有一部電影是在我看完了第三遍之後還想看的。每一遍都傾盡我全部的精力去感受去聆聽。每一遍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思索,新的感嘆。似乎這部影片,有著許許多多等待著我去挖掘的東西。打算一直重複看下去,第四遍第五遍,甚至第十遍。直至能把台詞記得滾瓜爛熟。我相信每一次重新開始都會是滿心的期待。
這是一個關於三個女人如何選擇自己人生的故事。三個生活在不同時空,表面看起來毫無關聯實際生活卻密切交織在一起的三個女性。是的,慶幸的是,我們生長在這樣一個時代,女性不再受男人擺佈而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哪怕生與死。伍爾夫在《女性與小說》里提到的「女性對一個美好時代的嚮往:到那時,她們將擁有長期以來一直所被剝奪的東西——閑暇、一小筆錢和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她的美好展望在她離世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已經由眾多女性為她實現。那個美好時代已經來臨。我想她會很欣慰的。而我們還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更多的自由與平等。
沒錯,假期初看這部片子的初衷只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摯愛的英國女作家Viginia·Woolf。你看,我連自己都沒有想到畢業論文可以這麼順利的定下題目。下課鐘敲響後我意志堅定地足足追了一條走廊加五層樓一直狂奔到樓下,才終於有和英國文學老師說話的機會。畢業論文文學部份正是由她負責。我小心翼翼的問她我能否寫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女權主義。第一個問得到的回答並不樂觀,她說這個面太廣了,不好寫。我心想,沒有關係,我還未說到點呢。
——那麼,我喜歡伍爾夫,讀過一些她的作品,我可不可以寫伍爾夫作品裡的女權主義呢?
——伍爾夫啊,恩,這個就挺好的。你可以選這做為論文題目。
——真的嗎?就是說我可以定下了?
——是的。
真的很開心,曾經幾度憂心的畢業論文的選題問題,並不如我想像中那麼艱難。我僅用了一個上午便為自己爭取了一個絕對吊胃口的題目。想起幾位師姐曾為一個自己不喜歡的題目而抓狂的模樣。無疑,我是幸運的。
回到電影上來。其實第一遍看得有些糾結,因為故事的不連貫性和裡面人物一些令人滿腦子猜不透的舉止和決定,然而從第二遍開始便是驚人的順暢。
影片的三個女主角。首先我要大讚妮可,她把我心目中高傲聖潔的Woolf給演活了。不得不說,片子一開頭,我便被她傳神的表演征服。那幾乎是與你想像中的Woolf完全吻合。除卻那略顯不足的優雅。除卻那略微顯得過份犀利的眼神。許是電影側重要展現出那個後期受抑鬱症折磨得性情敏感的woolf。但是我仍然大愛她眼神裡折射出來的或深或淺的思想之光。雖然知道這只是角色需要,演員自己附加上去的。你會看見一個穿著碎花長裙,寫作時終日緊瑣眉頭、一手叼煙,見到姐姐范奈莎便雀躍得如同孩童般的女人,她的所思所想所言,彷彿盡收你眼底。當然事實上她是讀不懂的,她的思維永遠都是雜亂無序,維吉尼亞·伍爾夫,正是如此的出格,引得萬千女人的愛。繞個小彎轉回來,我不得不佩服這個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好萊塢當紅女星。她塑造了我心中完美的伍爾夫。當她說出,if it is choice between Richmond and death...I choose death..這樣的話,你看到的是一雙孤獨而決絕的眼睛,一個無法擺脫精神分裂症折磨的天才女作家,一生都在清醒與瘋癲間遊走的Woolf,她的身上上演著平凡人眼中的大喜與大悲。或許裡面帶著的悲劇成份更重些。But this is life,we cannot choose anything.所以影片結尾她對丈夫說: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hen ,to put it away.這部電影裡優美的台詞,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反覆去嘴嚼、消化。
斯特里普飾演的克拉麗薩,現代版的達洛威夫人。事實上這本書三個時空三個女人一天的故事能夠連接起來的主線就是由一本小說〈達洛威夫人〉來完成的。Woolf書寫這部小說,摩爾閱讀這本書,克拉麗薩就是達洛威夫人。很佩服她對詩人裡查德的愛情與責任感。Richard終因感到自己成為Mrs Dalloway的負累而跳樓自盡。最喜歡Richard對Mrs.Dalloway說的那句話:I think I'm only staying alive to satisfy you.我們每個人都如此,害怕成為你愛的人的負擔。一旦它成為事實,這樣的悲劇也因此不可避免。但是照顧瀕死的Richard,依然是Dalloway的選擇。這裡依然強調著女性自我認可的表現,只要是自己覺得對的事,她便去做了。其實我還很同情Sally,某種意義上說,她和Mrs.Dalloway一樣,都是在愛情中有點多餘的第三者,但卻又是第二者離不開的。就像Richard愛的是Louis,卻離不開Dalloway一樣。我佩服Sally的胸襟,同為女人。
摩爾扮演的家庭主婦這個角色,不知為何總讓我有種莫名的親切感。並不是這個角色的緣故,而是她本人。而恰恰是她的故事我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最不解,為何生活美滿幸福的她會想到自殺。看到第二遍,同時結合小說〈達洛威夫人〉的內容才知道,她那一直都很尖銳的女性主義與她正面對著的枯燥乏味的家庭主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上被小說主人公同樣因為生活枯燥而產生的自殺意識給強化了,導致她差點kill herself.當然最後她沒死成,反倒是愛她的丈夫得癌症死了,而Richard則得愛滋病最後自殺而死,還有她的第二個孩子一樣早早離開人世。這無疑是上天對她最大的懲罰。忘不了她悲涼地說出那句:You survive... and they don't..影片最後她對Dalloway說她後悔自己的選擇,生下第二個孩子後拋棄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決然的離開。。但是後悔已經無用。她說:There it is...no one is going to forgive me.It was death.I chose life.導演Stephen Daldry安排她這樣的結局,按我自己的理解中有一部份便是,警醒那些過份強調女權主義的幸福中的女子,不要濫用自己手中擁有著的權利,儘管你如今可以為之自豪。當然,這也側面反映出二戰後期的女子,那個時代的女子比起Woolf時期的女權主義,那種獨立自由的意識,又sharp了許多。事實上,從20世紀初期的Woolf,20實際中期的摩爾,再到20世紀末的克拉麗薩,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時代的女性主義的進步與發展,這正是這部電影真正要表達的主旨。不同時代的女人,相同的抗爭意識與被認可的渴望。
最後要大讚這部電影流水般抒情的音樂,從始至終灌溉著整部片子,為這三個糾結的故事增色不少。看這部電影我喜歡把喇叭開得很大。
最後的最後,一定要貼上最讓我唏噓的片頭處妮可的獨白。那正是Woolf投河自盡前寫給丈夫的遺書。我很羨慕很羨慕她有這麼一個偉大的愛她的無限包容她的對她無微不至的丈夫。
Dearest,
I feel certain, that I'm going mad again. I think we can't go through another of these terrible times and I shan't recover this time. I begin to hear voices and can't concentrate. So I'm doing what seems the best thing to do. You have given me the greatest possible happiness. You have been in every way all that anyone could be. I know that I'm spoiling your life and without me you could work and you will. I know. You see I can't even write this properly. What I want to say is that I owe all the happiness of my life to you. You have been entirely patient with me and incredibly good. Everything is gone for me, but the certainty of your goodness. I can't go on spoiling your life any longer. 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han we have been.
Virig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