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eeling

2009-04-23 21:29:42

風月箋上風月情——雜議六部《危險關係》


1782年,法國一位貴族出身卻思想激進的職業軍人拉克洛(Choderlos de Laclos),在其軍旅生涯鬱郁不得志之時,終於怨憤難平,寫出了一部「傷風敗俗」的小說《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小說採用當時頗為流行的書信體,全書共由175封書信組成,活色生香地勾勒出一副法國上流階層聲色犬馬、爾虞我詐的圖景。故事以梅特伊侯爵夫人和瓦爾蒙子爵為核心展開,前者是工於心計的情場老手,後者是風流成性的花花公子,兩人以「性」為遊戲籌碼,明爭暗鬥,不擇手段,最終將各色人等錯綜複雜地牽扯進這場風月賭局。巴黎的上流社會成了精彩戲劇的舞台,人人逢場作戲,處處機關算盡,終是落得有人身亡、有人名裂的悲劇結局。
 
奢華、情色、欺騙、醜聞……這部書里擁有放在任何時代都堪稱天花亂墜的戲劇性和引人浮想聯翩的誘人元素,由此也就不難理解這部書當時被禁的多舛命運,以及後世被屢屢改編翻拍的炙手可熱。
 
查一下IMDB就會知道,根據本書改編的影視作品共有11部之多。本文所涉及的是其中最知名的6部。而《危險關係》裡的無邊風月似乎有穿越時光阻隔、化文字為現實的魔力,在一次次影像的重構中,也孕育了一段又一段螢幕下的風月情事。拉克洛當年寫下《危險關係》時不知有沒有想到,他筆下唯一的貞潔女子杜維爾夫人穿越百年風雨,依舊是各路英雄難過的美人關。愛上現實裡的「杜維爾夫人」幾乎成為導演和男主演們必守的定律,而最終的勞燕分飛似乎也是他們註定的命運。

*********

孽戀焚情Les Liaisons dangereuses(1959)
 
這大約是最早的《危險關係》電影改編作品。影片將故事搬到了現代巴黎,梅特伊和瓦爾蒙被設置為一對尋花問柳的夫妻,分別由藝術常青的新浪潮美女讓娜·莫羅 (Jeanne Moreau )和生命易逝的法國帥哥傑拉·菲利浦 (Gérard Philipe)扮演。
 
本片我還是早些年無意中在央視電影台看到的,除去黑白片特有的懷舊感和養眼的帥哥美女外,整體印像已十分淡漠。

螢幕外的風月軼事:
本片導演羅傑·瓦迪姆(Roger Vadim)的名氣也許沒有他的夫人們來得大。他的先後四任妻子中包括了碧姬·芭鐸、凱薩琳·德納芙、簡·方達,而另一位夫人正是本片中杜維爾夫人的扮演者——安妮塔·瓦迪姆(Annette Vadim)。
羅傑·瓦迪姆猶如一位現實版的瓦爾蒙,他一手捧紅了碧姬·芭鐸,開創了法國五六十年代性感電影的潮流,更是終身享有美女收藏家的風流名號。他似乎對《危險關係》的故事也情有獨鐘,1976年又曾再度重拍本片,而他的前妻之一的凱薩琳·德納芙也在2003年親身演繹了這個故事。

*********
 
危險關係Dangerous Liaisons(1988)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危險關係》,一見傾心,因此才有之後這許多部不離不棄的追看經歷。
 
1985年,英國劇作家克里斯多福·漢普頓將《危險關係》改編成話劇,取得了巨大成功。漢普頓在此基礎上再度改編電影劇本,與英國導演史蒂芬·弗雷爾斯合作,拍攝了這部於1988年推出的《危險關係》——它大約也是諸多改編作品中最具知名度的一部,拿到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史蒂芬·弗雷爾斯將影片鍛造得風格鮮明銳利,巴洛克式繁複雕琢的華麗外表下掩蓋的都是背信棄義與荒淫無恥。而電影最動人之處在於,在嬉笑怒罵的諷刺和遊刃有餘的幽默之後,卻迸發出深深的感人力量。
 
瓦爾蒙決定要拋棄杜維爾夫人時,那近乎神經質的口口聲聲的「It’s beyond my control」堪稱妙筆。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解讀為征服,一場以慾望為旗號的殘酷而無情的征服,其所謂的「情不自禁」,卻是在背叛自己的真愛。當虛假的榮耀蒙蔽了真實的幸福,所謂的遊戲輸贏決定了愛情的何去何從,瓦爾蒙身不由己地將真正所愛拋諸腦後,做了自己真實內心的叛徒。而死亡最終將瓦爾蒙和杜維爾夫人真正聯繫在了一起,在展現兩人臨終場面的鏡頭交替中,一直充斥著虛情假意的畫面里第一次全部充盈著真摯的深情,不僅發覺,那些所謂的惡人依舊擁有愛與妒的人性能力。征服最終失去了力量,危險的誘惑敵不過至愛真情。

螢幕外的風月軼事:
以約翰·馬爾科維奇(John Malkovich)的容貌,演花花公子實在是欠缺說服力。不過他那面無表情的臉、沒有起伏的聲線,以及從裡到外透出的危險又誘惑,反而令這個瓦爾蒙形象獨樹一幟,過目難忘。
米歇爾·法伊弗(Michelle Pfeiffer)想接拍本片時,米洛斯·福爾曼的同題材影片《瓦爾蒙》也向她伸出了橄欖枝,不過福爾曼想讓她演的是梅特伊夫人。最終法伊弗拋棄了蛇蠍美女,選擇了貞潔烈女。
結果兩位主演不僅螢幕上精彩對手,現實里也擦出火花,其貌不揚的「瓦爾蒙」以才情虜獲了美女芳心。雖然最終不免不歡而散的結局,卻也絕對堪稱才子佳人式的一段韻事。

*********

瓦爾蒙Valmont(1989)
 
本片堪稱是生不逢時的典範——早於史蒂芬·弗雷爾斯的電影先拍,投資也更為龐大,卻晚於前者上映,最終口碑、票房、獎項處處落於下風,米洛斯·福爾曼想來是鬱悶不已的。
 
然而本片卻是諸多版本中最富於個性的一版。想想《飛躍瘋人院》、《莫扎特》就該知道,米洛斯·福爾曼絕不是個循規蹈矩的主兒。
 
影片定名為《瓦爾蒙》,顯然是將悲劇命運的最核心聚焦於這位登徒子。影片到結尾處近乎完全顛覆了小說中的設置:瓦爾蒙的確是決鬥死去,而梅特伊雖醜事敗露,卻並未得天花毀容;杜維爾夫人也並未病亡,還和丈夫一起到瓦爾蒙的墓上獻花;塞西爾則懷著瓦爾蒙的孩子,順利地步向婚禮的殿堂。生活照舊歌舞昇平,所有的女人都倖免於此,只有周旋其中的男人瓦爾蒙成了唯一的犧牲品。米洛斯·福爾曼拓展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徹底將道德圓滿拋到腦後,也難怪本片又被譯作《最毒婦人心》了。
 
不過本片後半部份稍顯雜亂,帷幕後的勾心鬥角被演繹成了過份張揚的大打出手,反而感覺少了那麼一份刻毒。
 
如果說米歇爾·法伊弗奉獻了最經典最美麗的一版杜維爾夫人,那麼科林·費爾斯絕對是眾多瓦爾蒙中最古典可愛的一個。其實科林·費爾斯通常給人的印像有點訥訥的,但他演本片時尚未功成名就,正值青春年華,果然外形亮麗,由一位標準英倫紳士演繹閱人無數的花花公子,看起來也別有一番趣味啊。

螢幕外的風月軼事:
《瓦爾蒙》對於科林·費爾斯的事業並無太大推進,倒是讓他的個人生活發生了重大轉變——他也愛上了現實里杜維爾夫人的扮演者梅格·蒂莉。
梅格·蒂莉擁有一半的中國血統,這讓她的容貌有種充滿異國情調的清秀。兩人打得火熱時,甚至還曾遠離演藝事業,跑到加拿大的荒山僻野過起了遁世生活。可惜五年後他們以分手而告終,他們共同擁有的兒子Will成了這段感情的最好見證。

*********

致命性遊戲Cruel Intentions (1999)
 
本片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版,將這個浮華又殘忍的故事放在了當代美國校園,活脫成了一部充滿時尚元素的青春片。
 
順應時代的變化,書信的作用在電影中已經大大削弱,名為Cruel Intentions的日記承擔起了揭發整個故事真相的重任。這一版在陰謀心計方面更加簡潔,轉而在感情方面濃墨重彩,換名塞巴斯蒂安的瓦爾蒙儼然是個「情種」,分手時的痛不欲生、傷心落淚以及為救安妮撞車而死等諸多煽情橋段的設置,使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更像一部小處出軌、大處正道的愛情片。
 
編導似乎還深諳同性曖昧的時尚潮流和巨大市場,不僅影片中設置有gay配角,更極具噱頭地安排了一幕情場老手「教誨」懵懂少女的女女接吻戲,這一吻還被當年的MTV獎評為「最佳KISS」,真可算是左右逢源,開創先河。

螢幕外的風月軼事:
拍攝本片時,主演瑞安·菲利普和瑞茜·威瑟斯彭已然是甜蜜小情侶。兩人相識於威瑟斯彭21歲的生日會上,一見鍾情。1999年本片上映當年,兩人奉子成婚,如此年輕就結婚生子,也算得上好萊塢異類。只可惜婚後女方事業平步青雲,男方則進展平平,淪落為了威瑟斯彭先生。到了2007年,這對曾經的金童玉女雖已拖兒帶女,終還是沒能熬過七年之癢,離婚了。
順便說,遙想當年,瑞安·菲利普還是玉面紅唇、青春無敵的美少年,現在基本是一發福的平庸大叔了。不能不感嘆時光摧殘起男人來,有時候比對女人下手還狠啊>_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