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3 23:45:36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挑了個蹺課的星期六,重新回味「送行者」這部電影
滿滿的思緒湧上來,也許是時候寫寫「送行者」吧
「生跟死,就不過隔著一道門而已,所以每一個到這裡的人
我都會告訴他們,一路小心,我們以後再見」
~~火化場的看門人如是說
朋友看完之後問我,這部片子是不錯,但是有沒有那麼好呢?
可以灑狗血的時候,灑的不痛快,故事又結束得有點突兀!怎麼你會那麼喜歡呢?
我想是年紀吧,到了一定的年紀,經歷過生離死別,再來看這部電影,感觸又會不同吧
劇情走得非常內斂,狗血灑的適可而止,我想是因為:人的生與死,就是最戲劇的!
有了這麼戲劇的因素,勾起每個人的不同回憶和感受
如果再多渲染一點,可能就會走味了
話說回來,其實像這一型的電影,要弄成哭哭啼啼的肥皂劇也很容易
但《送行者》不走這條路,它那顯得超脫的優美,對於能夠感受的觀眾而言,反而更會烙印在心底。
其實很佩服日本人,可以專注一個職業,然後將之昇華成藝術般的價值與存在!
男主角誤打誤撞的進入到這個黑色行業,如同台灣一般,這樣的行業受到不小的爭論
納棺師,算是比較適當的稱謂吧,為死者打扮,穿著然後放入棺木中的人
如果在台灣,阿不就是幫死人化妝的嘛!講的那麼好聽,呸~~
但是如果看到電影裡,納棺師對待遺體的專注與細心,我都不免會如同社長秘書一樣
如果我死了,我也希望讓這樣一個人來處理我的遺體!
從一開始被眾人所誤解,到後來慢慢的被接受,劇情和畫面一樣都直線的一目瞭然
但是這樣簡單的運鏡以及有限的對話,搭配厚實串穿全場的大提琴,卻在我心中烙下重重的一記!
我邊看邊想,送行者是何以成為今年的最佳外語片呢?
也許是因為「死亡」是你我無從提及,不會閒聊的話題吧,一部處理「死亡」職業及話題的電影
自然有先天的優勢,但是如果處裡的不好,就不免過猶不及,我喜歡送行者
也就是因為它沒有過於灑狗血的去詮釋這個,其實可以很搧情的題材。
清爽卻不失力道的呈現,這個每個人都將面對的關卡,不管是演員的表現,畫面的處理
還是配樂的手法,都沒有流於俗套,而以一種較為正面的方式去描述這個課題。
這樣不溫不文處理「死亡」這個議題的方式吧
一種豁達的大度!
我特別喜歡他貫穿全場的畫面調度及音樂配置
每次導演都把遺體作為生死的界線,家屬在遺體的左邊,在活的世界
為了死者悲泣,難過,吵架或是開心著
而遺體的另一邊,納棺師冷靜的專業卻體現出十足的反差!
當生者面對死亡的現實,只能訴諸情緒的反應時。
只有納棺師,能為死者展現最後的生命力與尊嚴,讓死者以最美好的一面,作最後的告別!
我想如果有歷經過生離死別的人,看著畫面,想像自己的親人是如此被細心的對待
很難不讓人動容!
事實上,這條跨越生死的界線,如同一道門似的
從主角推開柵欄般的大門,進入這家「旅行社」開始,就一再出現在畫面的調度上
先是進入這個行業,站在生者的角度來看著這荒謬的一切
然後自己當成遺體模特兒,成為生死的界線,到最後跟著社長去見習
跨越生死這道門,立足於亡者的世界,為遺體盡最後一份心力~
我們看到的畫面,大多是導演刻意的安排在生者的世界(遺體左側)所觀看
即便是俯視遺體,也是從左上方帶入的鏡頭
如果你說我想太多,那麼請回想主角的老婆(廣末),從一開始的不諒解
到澡堂老婆婆的告別式上,也是先從生者的世界開始
然後大悟的父親要入殮時,她堅定的說出:外子是禮儀師,然後一起站在死著的界線(遺體右測)
可以看出導演在畫面的調度及用心,很多畫面不需要明說~因為沒說出來的,往往才是重點!
但是觀眾卻可以很快的進入角色的世界!
除了畫面調度極度收斂以外,串穿全場的大提琴,也提升了整部電影
本來就很喜歡久石讓的配樂,雖然這次配樂意外的沒有那麼「滿」,但是情緒的帶動
卻不輸給以往熱鬧的「北野武系列」或是「宮騎俊系列」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大悟在河岸上拉提琴的畫面,而是老社長遲到後處理老婆婆那一段
整整三分鐘,只用簡單的旋律,卻讓畫面滿滿的呈現出社長的專注和重視
真是看的我如癡如醉,經過那一段五分鐘的留白,幾乎每個觀眾都能感受納棺師對遺體的尊重及專業
當然,藉由櫻花,白鶴,河堤和大悟厚實的大提琴絃樂
為整部片子定下了溫潤又安穩的動人基調!這旋律真是百聽不厭啊~
非常適合一個人倒杯溫熱的清酒,在夜裡慢慢享受
我的space裡面有這張專輯了,有興趣可以去品味看看
死或許是一個絕對的結束,,對於親情,愛情的羈絆是一種完全的切斷
但在片中導演透過禮儀師大悟這角色,讓丈夫看到自己妻子最美麗的一面
讓不良少女的母親看到自己女兒的轉變,
讓愛打扮成女生的兒子第一次讓爸媽仔細看看他的臉
就如同火葬場的老伯所說的:
人的死亡只是一扇門,不只是讓自己從一個狀態過渡到另一個狀態,
也同時把身邊的人跟著從一個世界帶到另一個世界。
而不只老怕是一個守門人,大家都是某扇門的守門人
就如同NK社長說的一樣, 你要活下去就要吃肉, 我們人都是需要依靠著別人才能夠生存下去的
讓我動容的不是生者在葬禮上的哭哭啼啼,而是老婆婆淚眼含笑的對過世的老公公說:
「孩子的爸,這輩子辛苦你了!」~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感念,依戀和不捨
當然,還有澡堂婆婆過世後,赫然發現常去幫忙的孤單老伯
原來是火葬場的看守人,當他要為棺木蓋上時,那一句強忍的「謝謝你」
竟然比婆婆兒子的大哭,更打動我!
導演儘量淡化了死亡的衝擊及沈重
除了用陽光、鱒魚、澡堂等微小而美好的生活點滴穿插於一幕幕死亡之中
弱化的死亡的沉重、抹淡了死亡的無知和恐懼
也用低聲吟唱性格的大提琴,豐富了這部電影,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及嚴肅,一種成熟的豁達!
那是生命洗鍊過後的穩重!以及生生不息的喜悅~
同時畫面的補捉很細膩,特別是對送行的過程細節,每一個小動作都拍得十分唯美
從這其中,觀眾不知不覺就感受到了一種對死者的尊重
曾經是一條生命,到了最後,不論是個市井小民還是達官貴人,去掉了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
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受到等量的尊重的…
參加過幾次葬禮,每每行禮如儀時,心裡難免會覺得,這樣有意義嗎?
死者又感受不到!這樣的死後榮哀,到底是為了生者還是死者?
但是當導演用內斂的手法,襯托著入殮師的體貼與尊重
繁複的儀式,定格、流暢、溫和、內斂,昇華成了藝術,我想這時候禮儀對大多數人就有了意義!
當然,我說的儀式不是電子花車,國家授旗或是官員致詞
我說的是電影裡面,孫女說:奶奶說過,她過世時候要穿長統襪~那樣家屬才有的親密理解
說真的,這樣的電影心得不好寫,導演導的內斂又平穩,漂亮的運用留白及畫面
讓寫心得好像在寫藝術分析報告,其實我也不愛這樣寫
可是不這樣寫,無法說清楚導演的用心及調度功力
我想,只有學會面對死亡,我們才能更正視生命吧~
延申觀賞: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搖滾吧爺奶(Young@Heart)2008亞特蘭大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 2007洛杉磯影展
今年金馬影展的好片之一,真的錯過可惜
還有死亡預告,令人厭惡松子的一生(撲,好像日本人比較能掌握東方的生死概念)
可是我也好想看另外兩部入圍的外語片:【與巴席爾跳華爾滋】、【我和我的小鬼們】
還有「橫山家之味」,看看偉大的祖國同胞門,幾時能流出這兩部片吧?
想想台灣還真是不賴,影展片真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