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請問總統先生--Frost/ Nixon

对话尼克松/福斯特对话尼克松/惊世真言

7.7 / 112,519人    122分鐘

導演: 朗霍華
編劇: 彼得摩根
演員: 法蘭克藍吉拉 麥可辛 山姆洛克威爾 凱文貝肯 馬修麥費狄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探戈

2009-04-24 08:49:24

當老狐狸遇上小狐狸


1972年的某一期《新聞簡報》裡,美帝國主義頭子尼克森出現在中南海,出現在偉大領袖和導師毛主席身邊。這是一件大事,成為當時人們關心的大話題。

我那時候六歲,對新聞短片裡尼克森的長相和他那隻大鼻子印象很深,而且記住了尼克森的名字,於是,當大人們張口閉口「尼克森」的時候,我總會及時糾正他們,大聲喊著「不對,不是尼克森,應該是理察·尼克森,還有一個M」。大人們於是很驚奇,因為一個六歲的鼻涕孩子居然記得尼克森的全名,這在當時很顯然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這件事情,直到今天還會有一些老人家津津樂道地向我提起,老人們模仿著那個六歲孩子的口氣,嘖嘖言道:「你小時候可真聰明」。但我,卻一點兒也不記得他們說的這件事情。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後來我之所以對尼克森抱有濃厚的興趣,1972年看到的那期《新聞簡報》應該是起到一點作用的,因為尼克森的鼻子給我留下的印像是如此深刻,以致於後來當我對歷史、政治、新聞發生興趣的時候,首先奔向的就是尼克森,還有季辛吉博士,當然還有水門事件。無他,臉兒熟耳。

不管別人怎麼評價尼克森,我總是覺得尼克森不失為美國曆史上一位還算偉大的總統,也不失為一位靠譜兒的美國政治家。雖然說水門事件讓他成了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辭職的總統,讓他一時間灰頭土臉,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但他後來東山再起,而且不停地著書立說,並以外交戰略權威的身份重新在美國以及國際政治舞台活躍起來,這一點經常讓我想起海明威的那篇《老人與海》,——老漁夫桑蒂亞哥怎麼說來著?「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在我看來,尼克森就有那麼股桑蒂亞哥的勁兒。

從1972年6月水門事件曝光,到1974年8月尼克森辭職下台,前後鬧騰了兩年多,倒霉的是尼克森,但很多人因此或獲利或出名或名利雙收,譬如繼任的福特總統,譬如《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譬如「深喉」。而水門事件本身,也對美國政治和歷史的走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隨著水門事件的爆發和尼克森的辭職,1930年代以來在美國政治中日漸式微的國會權力重新獲得了應有的地位,之前日漸膨脹、缺乏制約的總統行政特權自此得到了有效的制衡,從而結束了尼克森當政以來總統掌控最大權力的「帝王總統」時代。

直到今天,水門事件仍然產生著影響,仍然是一個讓人感興趣的事件,——朗·霍華德導演的電影《對話尼克森》獲得2009年第8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一大堆的提名,就很說明問題。雖然《對話尼克森》一個小金人都沒拿到,但我仍然認為它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畢竟小金人不是檢驗電影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只是一個參考係數。

有人把這部電影形容成「貓捉老鼠」,但我覺得還是用「老狐狸遇上小狐狸」來的更準確一些。「鬥智」這事兒,非得針尖對麥芒才好看,——阿凡提對傻巴伊、阿慶嫂對草包司令胡傳魁,那不叫「鬥智」,叫「逗悶兒」,所以,阿慶嫂非得對上刁德一刁參謀長,這茶才有味兒。所以,老狐狸尼克森vs小狐狸弗羅斯特,這才叫勢均力敵,電影也因此有了張力。

1977年,距尼克森辭職已經過去三年,離水門事件也已經過去五年,然而,那個時候,水門事件仍然是一件足夠吸引人們眼球的事情,畢竟在過去的那些年裡,尼克森始終保持緘默,既沒有對水門事件做過評價,也沒有表示過懺悔。於是,對於水門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尼克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人們仍然抱有極大的興趣。而尼克森怎麼想怎麼說,其實是人們很想知道的。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本身所採用的訪談台詞,完全照搬當年的訪談對話內容,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於我們這些沒有親歷當年這次採訪的後來人來說,這部電影甚至可以算作是一部紀錄片。

那是一次完全可以載入新聞史、政治史的電視訪談。說實話,作為媒體從業者,我很羨慕弗羅斯特有那樣的機會直面尼克森,並且欣賞他的智慧、他的聰明以及他的技巧。面對尼克森這樣一個久經沙場的老政客,沒有幾手葵花寶典般的絕招,根本抓不住他的狐狸尾巴。同樣,當你事先不了解這次訪談的結果時,你會替弗羅斯特捏把汗,因為在高潮到來之際,他始終處於被抑制的一方,整個訪談似乎已經完全被尼克森主導了,而那個得來不易的訪談機會似乎就會這樣被浪費掉,成為尼克森的獨角戲。

然而,果真如此,就真的沒什麼戲可看了。弗羅斯特的技巧,在於先抑後揚,在於只抓重點不計其餘,所以,他放縱尼克森炫耀他曾經的輝煌,譬如與周恩來的歷史性握手,譬如登月計劃的實現,譬如結束美國的越戰噩夢,等等。這當然是尼克森不可磨滅的政績,如果沒有水門事件,他甚至可以憑藉這些輝煌成為美國曆史上的偉大總統之一,然而不幸,他畢竟是被水門事件絆倒的,而水門事件的真相以及尼克森本人對這一事件的評價和態度,恰恰是弗羅斯特所需要的,也是美國政界乃至國際社會、美國民眾所期待的。

於是,弗羅斯特前三天的放縱,以及他所表現出來的漫不經心,讓尼克森放鬆,而這恰恰是小狐狸給老狐狸挖的一個坑。惟其如此,當弗羅斯特突然尖銳起來、觸及他真正的目標時,尼克森才能脫口而出,於是,高潮來了,——尼克森不僅承認「我讓美國人民失望」,而且還出人意料地說出「一旦總統竊聽就意味著竊聽不再是非法」這樣的話來。那一刻,弗羅斯特的表情實在是令人玩味,既有意外,又有驚喜,還有不解。我曾經設身處地地想過,假如當時我坐在電視機前看到這一幕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我想應該是驚呼,繼而是震驚,然後是憤怒,再然後就是齊秦的一句歌詞,——「我有一種被欺騙之後的疲憊」。

當老狐狸終於敗給小狐狸的時候,你會發現弗羅斯特之前對尼克森的放縱以及漫不經心,其實上既是暗藏機鋒,也是一種賭博。而這賭博的輸贏,全在於看誰更能不為人性所左右。尼克森畢竟不是沒有縫隙可趁的完人,在最關鍵的時候,他畢竟沒有控制或者說戰勝他人性中的弱點,於是,弗羅斯特贏了。正如編劇皮特·摩根所說,他的切入點是「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人,而這個人的自然屬性又會制約他的社會屬性」,尼克森作為政治家,他的「消極、內向、多疑的性格牽制了自己」,所以,水門事件才會發生;也因此,他才會在與弗羅斯特的交鋒中輸下陣來。那個時刻,大約是自尼克森辭職以來最黑暗的一刻。

電影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然而,我之所以說尼克森有股老漁夫桑蒂亞哥的勁兒,是因為在這些事情之後,尼克森以極大的耐心和懺悔的態度做且做成了一件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改變自己在美國民眾心目中的惡劣形象,挽回自己的聲譽。二十年過去,他真的做到了,——1994年4月21日,81歲的尼克森在紐約去世。時任總統柯林頓和前任總統福特、卡特、雷根、老布希,以及朝野政要出席了隆重的葬禮。「世界和平的締造者」、「舉世無雙的戰略家」、「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外交政策總統」,這些評價讓尼克森享盡身後哀榮。

而當年那場精彩的訪談,在《對話尼克森》這部電影裡,既非對歷史真相的探尋,也不是還原當年的歷史情境,而是從人性的角度來體味對話雙方,並且從中探究人之所以為人。也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酒醉的尼克森會在深夜打電話給弗羅斯特、說了那麼多平日裡他可能絕對不會說出來的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