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情十賤事--The Ten

哈拉十诫/十诫/十

5 / 15,803人    96分鐘

導演: 大衛韋恩
編劇: 肯馬利歐 大衛韋恩
演員: 潔西卡艾芭 亞當布洛迪 巴比卡納佛 保羅路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落花夢

2009-04-29 09:17:09

當下的我們和在上帝那裡的我們的區別:什麼是真實?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 神。」(EXODUS20:3)
    神的特性之一就是其存在的永恆性,信神就意味著除了上帝別無他人能夠在你心中佔據制高點,而真正的信是很難做到的,我們想像一下耶穌的悲劇結局就能明白這一點,不要說歷史上不斷重複的偽信道者何其多,偽信的表現又何其多。偽信嚴重的玷污了基督教的純潔性,對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造成了不可挽救的威脅,正是基於此,後起的伊斯蘭教才如此開章明義並且不斷重複的提到安拉不喜愛偽信者,其實,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伊斯蘭教反對的只是基督教純潔性的喪失,默罕默德之所以是最後一位使者,就在於古蘭經是上帝最後敲定了的終結版啟示錄。索多瑪的毀滅正是因為人們背離了上帝的教導,對於性、金錢、權利、偶像等等的崇拜都是和對上帝的信仰相違背的,因此,神並不是一個事物的概念,而是對一種崇敬感、信仰、寄託的表述,你所信仰的即是你的神。而上帝之所以為神,並不是在於他的形象,而是在於他的內涵,因此,信仰上帝切不可把它當作一個物體或對象。因為,上帝並不一定表現為一個形象,也不能通過不平等的主客認識模式去把握。這就是十誡中第一句話的含義,而對上帝有真正信仰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你的信仰是不可動搖的、永恆的。
    讓我們回到電影,看看導演是怎麼表達對這句話的理解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消費主義的時代,消費主義的邏輯統治著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消費主義的一個邏輯就是追逐,它通過傳媒、輿論、社會制度、社會強制力等途徑,很好的將此特性滲透到了生活於其中的個體上,而這種滲透是潛移默化,更重要的是不可抗拒的。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說,封建時代處理人的越軌行為用的是對肉體的懲罰,而現代社會則採用規訓,而規訓與懲罰的區別就在於規訓是更加不可抗拒的,它對人的改造更加徹底,因為,在懲罰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可能只是受到了身體上的痛苦,而內心則依舊,比如革命烈士之類,而規訓則是對人的徹底改造,包括思想,是對人的完全佔有。消費主義的追逐性向大眾的傳達機制就類似於這種規訓機制,是徹底和完全的。所謂的追逐性有很多內涵,可以說其中主要的一條,就是生活中心或稱為生活的關注點的不斷轉變,其他還包括連續性的喪失,整體性的碎裂,確定性的缺損等等,當然我不是在列舉一些名詞,這沒有意思,我講連續性是指對歷史感的統一性的破壞,講整體性是講對歷史感的宏觀概念的破壞,講確定性是講對歷史感的真實性的懷疑,等等。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就是人們對史蒂芬.蒙哥馬利的追逐是一時的,人們生活的中心可以一段時間中是在史蒂芬身上,但是這只是一段時間中。而愛情也不過是一種追逐,任何天長地久在後現代的今天都已不見蹤跡,凱莉可以和主持人路易斯理事曖昧,最後甚至和他結婚,但也可以馬上又愛上一個木偶。這種即時性的感情置放在第一個故事中是得到了集中表現的,除了以上人們對史蒂芬的追星行為或者說流行現像是即時的,凱莉的愛是即時的,還有菲爾丁對史蒂芬的投資及投資所需要的關懷是即時的,路易斯的主持是即時的(要播新聞了就把凱莉推開了),新聞或者說輿論的關注點是即時的,等等。而當我們失去了一種確定性和可把握性,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即時性呢?對人還能相信嗎?不是,你能夠保證你目前愛的另一半在三年後依然愛你嗎?我們還能以跟定一個人來獲得依靠嗎?不能。人生現在已經成了一個表演,就像在電視畫面上完美無疵的路易斯事實上卻在每次錄播前都要狠狠地吐口痰。既然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都不過是暫時的,那麼我們的依靠怎麼還能夠建立在一個人身上,我們要的是廣泛撒網,不斷試探,而這無疑是即時性的一種惡性循環,也就是說我們要憑藉即時性的不斷轉換來克服即時性,而這無疑造成了即時性的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即時性面前我們已經不可能再談論神。這就是史蒂芬的苦惱,他感受到了凱莉和人們的熱情的即時性對他造成了的深深傷害,而被困地下不能動的寓意就是,對此等傷害,對時代的即時性遊戲,他是無能為力,什麼也做不了的。因此,我們該怎麼辦?導演並沒有給出答案,他只是展示了一種困境。答案如何獲得呢?導演說你或許該去看看上帝給摩西講的這第一句話,思索一下時代和信仰的問題。當然我也能給出一些回答,不過這又要寫一大段了,所以不寫了,講接下來的故事吧。
    「不可妄稱耶和華你 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EXODUS20:7)
    妄稱耶和華的名即是自以為是而心中沒有上帝,自以為是就是不去聆聽上帝的教導,心中沒有上帝即是以自己為上帝,故而這兩種情況都是妄稱上帝之名的例證。然而,純粹的個體主義,以自己為是,正是這個時代下的我們的通病。在我們的心中什麼是正確的,自己認為正確的就是正確的,你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是正確的,那是上帝告訴你的嗎?不是,而是你通過理性思考,通過不斷的經驗,得出的答案,而理性和經驗只是人所擁有的,所以通過這兩者得到的都不是上帝希望你得到的,而你卻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得出的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觀點,也才是正確的,這個過程中上帝可曾在你心中留有半席之地。那上帝能夠告訴你要不要去建設社會主義嗎?當然,你只要追隨上帝,你就能從他那裡獲得一切想要的答案,而前提就是你不能以上帝之名妄稱你自認為的那些事物的正當性。這在邏輯上看來有誤,但依靠邏輯正是你錯誤的開始,我們開始給上帝套上我們心中的設定的時候,我們的錯誤就開始了,比如我們說,既然上帝不是通過理性去把握,那麼就是通過一種信仰吧,而信仰是一種感性,因此,上帝要在感性直觀中把握吧?錯了,真正要認識上帝,就不能妄稱從自己意識和理性中的事物的正當性,正當性只在上帝那裡,你所要做的正是去領悟上帝給你的正當性。這樣一來,我們也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聖經是用那樣奇怪的語言寫的,似乎說了跟沒說一樣,這其中就表明了聖經是要祛除一些東西的,這是一種暗示。
    讓我們來看看電影中的兩個人物,格洛麗亞和耶穌。格洛麗亞是一個老處女,一個放不開的老處女。那麼,處女就等於是純潔嗎?不是,之所以會成為處女只是因為你的選擇不同,而你選擇做處女也只是你自己的選擇,而不是上帝告訴你的。那麼,選擇了放縱的格洛麗亞就是純潔的了嗎?更不是。關鍵不是一個純潔不純潔的問題,關鍵是一個真實的問題。基督教認為真正的真實就是信仰上帝。那麼,讓我們來對比一下另一種真實吧。這就是耶穌的真實,當耶穌走過水麵給格洛麗亞摘回一朵紫色鮮花後,格洛麗亞問他,你既然是耶穌你不是應該去宣傳世界末日嗎?耶穌說,那太累了,或許我以後會去做,不過,我現在先做的是操你。確實耶穌就是一個真實的vagina man,但是基督教會說這不過是個人的真實,而我們要的應該是追尋上帝的真實。那麼,這樣一種拋棄虛榮的真實與從上帝處獲得的真實何者為是呢?只能說自己去想吧。但是,你不要指望通過自己的思考就能夠獲得真的真實,從這點上說,我是更加純粹的現時代的真實論者,因為真實已經在我心中被消解了,既然沒了任何造作,包括對真實的人為造作,那就只剩下「真實」了吧?如果這個消解後的真實仍然可以被稱為真實的話。不過我相信,堅持這樣一種放盪的、放縱的真實的是大有人在的,因為在多元價值觀並行的今日,很容易讓人們產生一種消解一切的傾向,因為,最徹底的超越其實就是消解。
    就說兩個吧,不說了,最後我感覺導演還是比較看重愛的力量的,確實在人類的諸多情感中,愛似乎顯得個更加重要一些,it’s all about love。確實也可以從愛中去理解這部電影。愛卻是具有一些真實性因素,愛更接近一種真實的表演,只有通過袒露自己才會獲得愛的感覺,當然虛假的愛情多得是,所以真正的愛情恐怕是沒有的。這部電影當然並不是很精細,但是能夠看了以後能夠引發你一些聯想就夠了,我們也無需多麼吹毛求疵。另外,我覺得這電影的畫面不錯,簡潔大方純淨,很有玻璃給人的喜悅感,看著很舒服。電影的對話也挺有意思,特別是那個墨西哥人用它蹩腳的英語向格洛麗亞說我想操你的奶,然後又問他妻子操你的奶用英語怎麼說,很可愛搞笑,當然或許是我太齪了,哈哈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