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陌路
2009-04-29 17:46:54
意欲何為的獻身
看起來是幾何問題,其實是函數問題。
知道這本小說已經是很長時間之前的事情了,當時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就在考慮為何是X,又為何是一次獻身。的確是被這個充滿了懸念的名字吸引,於是先看了電影,後來在電影結束的時候,一種無形的寂寞使我又花去三個小時的時間,匆匆而具體的看完了整部小說。
從未試過在觀看改編了的電影之後立刻又去尋找原始小說,然而那天我迫不及待的看完這部電影和小說,在凌晨時分感到莫名的孤單和無言的窒悶。
如何評價這部電影呢,如果和原著相比,電影是完全遵從了原小說的精髓,在描寫順序上以及各種推理細節上都沒有發揮和修改,只是電影更加注重懸念,把石神這樣一個數學天才更加神秘化了。電影能夠在短短二個小時將一次完美的犯罪和完美的推理展現出來,把每個人物都不斷深化和強化,以致於我們看到的石神就是那個X,他的獻身,究竟是帶著怎樣一種無人能解的孤獨和心滿意足,電影的改編就還是成功的。原小說中作者對於故事的掌控充滿了自信,他只是留置一個石神處理屍體的懸念,但事後一點一點的推理最後帶出案件的水落石出,讀者一路讀來都不失興趣,並能夠從中了解很多看似深奧又耐人尋味的數學和物理原理,高智商犯罪帶給旁觀者的是一種藝術的美感,正是這樣,推理小說和推理劇才受到如此之多的讀者和觀眾的關注。
對於電影,我卻想表達的,正是那種能夠將你環抱的巨大無形的寂寞。很多人看完電影之後,為石神的愛情嘆息,他用縝密的數學思維犯下的殺人罪行,竟然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如果說石神祇是因為愛情,浪費了自己的才華,充當了一個愛情的獻身者,那麼他的勁敵湯川倒是選擇了正確的做法,不要讓石神得逞,讓他意識到自己的獻身是多麼可惜,多麼不值得。然而,真正的寂寞或許就在此吧,在我看來,石神的無所惦念的獻身計劃,卻不僅僅是獻給愛情,同樣,他是獻給自己無法捨棄的數學和這個因為天才而深感寂寞的人生。到了最後,湯川也不能理解,於是花岡靖子也不敢承受如此的獻身,所以石神才會在最後,因為這樣的一種無處安放的寂寞而嚎啕大哭……
「看起來是幾何問題,其實是函數問題。」——這就是自以為是的盲點。
故事中,石神利用了這樣的道理,設計了一個犯罪的完美詭計。所以警察最後只好以石神的犯罪將花岡靖子的嫌疑排除在外,於是石神對花岡小姐說,感謝她的溫柔和笑聲,感謝她在隔壁充滿生機的生活,深深的鼓舞著石神重新振作起來,活下去。為了這樣的鼓舞,石神可以去以死來獻身。
其實,原小說作者東野圭吾又何嘗不是在利用讀者的盲點創造著這個悲劇的主人公——石神。他是個獨一無二的數學天才,他獨自論證著早已定論的四色定理,是因為那個結論不具備藝術的美感,他在數學思維里不斷論證,尋找完美,攀登無人的高峰,現實里他卻是一個蓬頭垢面、無人尊重的高中數學老師。他獨居,他孤單,他無人能訴。
即使是能讚賞他數學智商的物理學家湯川,除了去猜測他的智慧,解答他設下的謎題之外,竟然從來都不懂他內心深處的寂寞。
東野圭吾看似在寫石神的愛情,他無人能比的堅定和深情的獻身,又何嘗不是一次對數學這個領域,對石神他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的一種獻身呢。
只是這樣意義的獻身,無人能懂。石神的巨大寂寞,彷彿從螢幕上逸散,深夜裡我獨自坐在那裡,感覺那種無訴的苦悶延續著,延續著石神最後的痛哭,他大概也在恨吧,為了能夠排解自己大半生來的孤獨和被忽略,他終於找到了生命的寄託,然而這樣的一次以為獻身能夠做到的感謝,卻被當事人沉重的拒絕了。懷揣著一腔向死而生的希望,卻最終被失望所打敗,他的努力和對人生的完美計劃始終不能夠如同解答一道數學題那樣完美而充滿了美感,他大概用盡所有的力氣嚎啕出來的鬱悶,都不會減輕他倍感孤獨的寂寞吧。
在《嫌疑人X的獻身》小說扉頁上,這樣寫道:
邏輯的盡頭,不是理性與秩序的理想國,而是我用生命奉獻的愛情。
在我看來,這一次意欲何為的獻身,不僅僅是用生命奉獻了對花岡小姐的愛情,同時也奉獻了一生對邏輯和理性思維的愛情。
想到這裡,本來在電影情節內被寂寞填滿的夜裡,我竟然止不住的哭了……
P.S. 存在一種寂寞,無人能解
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9:44:38 AM